◎秦闻被拒绝与慈善拍卖◎
“在那之后,他还询问了不少我的个人经历,然后就对我进行了治疗。”秦闻正在向陈力汇报心理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情。
即便录了音,也很难借此说明林城的治疗过程有问题。
虽然他的一些问题涉及到了个人隐私,但就像他之前介绍的那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桥梁。
你总不能出去嚷嚷:林城的问题在于他太有实力吧?
反观秦闻这边,若没有及时清醒过来,那问题就大了。
他不怕网文作者这个身份被调查,但他也有不能暴露的秘密,包括他与陈力的关联。
甚至于说,无需暴露他与警方之间的关系,一旦林城发现他没有“力不从心”的毛病,秦闻的计划就会破产。
幸好,在最开始的紧张之后,秦闻根据自己对催眠术的认知,找到了“反演回去”的诀窍。
而那种突然惊醒、生怕被发现的紧张,也因为那个问题导致他(惊醒前)当时情绪波动较大,被掩盖了过去。
在林城看来,秦闻的情绪是连贯的,他的恐惧描述无比真实,仿佛一切出自他的亲身经历,这没什么问题。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秦闻的精神状态。
一般人的最大恐惧通常来源于现实。看鬼片留下了心理阴影,或是做了个可怕噩梦等等,这些与【现实恐惧】有很大区别。
秦闻这种情况,其实是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征兆。
林城没有专门研究过作者这个群体,但听说写小说的或多或少会有精神问题的困扰,看来确有其事。
不过,这就不是林城需要操心的问题了。他只负责确认秦闻是“干净”的,然后提供一点小小的治疗,进一步吸引秦闻对基金会的兴趣……
秦闻得承认,如果他真有那方面的困扰,这个信心重建的心理暗示很可能管用。
“除此之外,林城还挺守规矩的,没有试图对我施加多余的心理暗示。但这仍不能排除基金会的其他人被催眠施加影响的可能性。”
正如林城自己所说,生硬地篡改事实很难。
换秦闻是林城,他也不会在第一次接触时贸然动手,留下明显痕迹。多次接触后,有了信任或依赖,再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是更合适么?
有林城这么个催眠大师在,他们之前的部署必须做出更谨慎的调整。
按照原计划,秦闻打入内部后,就有机会摸清哪些人受了蒙蔽、哪些人是组织的核心成员,区分他们的不同身份后进行分别突破,有针对性地剪除基金会的羽翼。
但现在还存在另一种情况:有的人确实受了蒙蔽,不知道基金会的本质,他们还可能受了心理操纵而不自知。
这时候你再屁颠屁颠地跑过去跟他说:你卷入了可怕的犯罪行为中。不想被当成替罪羊,就配合警方的行动。
这部分人或许有主观配合意愿,但更可能无意识地泄露情报!
到那时,控制他们的人会被惊动,警方的计划和秦闻这个卧底都会随之暴露。
“因此,我的想法是,就算这部分人并无犯罪意愿,也要先保持【有限接触】。”
“就是跟他们接触时不暴露我们这边的身份和情报?”
“*对。基金会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犯罪,我们最好也选择相似的策略,即,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他们反犯罪,直到确定他们的【心理安全】。”
举个例子,某人不知道基金会在进行犯罪活动,为它提供了某项便利。正因为他不知道那是犯罪活动,缺少了对应的保密意识和反侦察意识。
当这项便利出现信息泄露或其他岔子时,他自己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却可以给基金会带去严重打击。
秦闻的思路没问题,但陈力提出了一个重要疑点,“等一下,秦闻,你一直在说这个林教授有多厉害,那你是怎么挣脱他的催眠的?”
如果秦闻就能轻易摆脱控制,那听起来也没那么厉害啊?
还是说,秦闻其实已经“受了影响”了,只是他自己没发现?
若是这种情况,那意味着他们已经暴露,只是秦闻“自以为”没有暴露。
秦闻施亿必须及时从度假村、从这个案件中脱身,否则不仅自身有危险,还可能将案件引入更糟糕的死胡同。
最需要确认【心理安全】的,可能不是基金会的其他人,而是秦闻自己!
秦闻感到了一阵尴尬。
关于脱离催眠的过程,他用“突然惊醒”一笔带过了。陈叔的怀疑有理有据,可他又该怎么解释呢?
秦闻下意识看向了安静坐在一旁听他们聊案情的施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