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因为孟哲一道奏章就将这些皇子皇女打发离开了西京城,怎么看都有种刻意将他们摘出去保护的感觉。
事实证明薛澄的直觉和猜测也没有错。
在那些皇子皇女离开之后,西京城之中便掀起一阵大清查,那神秘僧人手段了得,早就在各皇子皇女身边埋下了眼线。
大多数都是他收养训练长大的孤儿,因为各种能力成为了皇子皇女们府上的幕僚,有不少都混到了心腹的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朝堂上的动向都被那神秘僧人牢牢掌握在手里,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派出多少暗卫追查都始终查不到那僧人下落的原因。
因为他都早早察觉并且避开了。
如今这些人被清算,还连带着将当年之事也被带出水面,拔出萝卜带出泥,原来当年那僧人当年之所以能够顺利逃亡,便是有不少人都出手相助了。
因着当年不少人都被那僧人暗中以药物控制了,为了保命,不得不出手相助。
太多人参与到这一局里,只能说法不责众,一下子全都治一个欺君之罪的话,恐怕朝廷也要乱上一乱。
最后皇帝想了想,选择让这些人花钱保平安,罚没了不少家产,但官爵和小命都保住了。
如今国库空虚,这一下子捞了不少银子填充进去,皇帝心情也好上不少。
薛澄知道后又在心里嘀咕,皇帝是不是早就打好了算盘,反正不管你大罪小罪都能用银子抵消,无非就是钱多钱少的事情。
柳无愿知道自家小乾元心里在想什么,不禁失笑,为君者也不是能够任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这一局看似是针对那僧人的清查行动,实则不过是借机敲打敲打这些胆大妄为的官员,其中不乏有皇室贵族掺和进去了。
今年各地灾害频发,朝廷赈灾需要银子,可别看楚国泱泱大国,国库里却实在是拿不出太多银子。
先帝沉迷炼丹,国家财政连年赤字,突然撒手去了,当今陛下匆匆接下烂摊子,努力多年,也不过是让朝廷的情况比之先帝在时要好上一些罢了。
不少邻国对楚国虎视眈眈,为保证边境安宁,军备上消耗巨大,每年大笔大笔的银子投入到国防支出之上。
各地官员都为了自身利益中饱私囊,别看朝廷税收的名目众多,但地方官员年年都哭穷,说是地方效益不行,导致收回朝廷的税收银子便也没多少。
新帝上位后年年都在打击贪官污吏,年年都有新的贪官污吏。
没办法,水至清则无鱼。
苦的都是百姓,当今这个时代还有不少穷苦落后的地方,若是遇到天灾,恐怕还要活生生饿死人。
这在来自现代世界的薛澄眼里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但她又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这是一种来自落后时代里的悲哀和无奈。
就说前年朔州、淮城各地闹旱灾,三月无雨,大地干裂,米粮颗粒无收,几十万百姓受灾,不知饿死了多少人。
连树皮都被饿急了的百姓吃没了,有人实在饿得不行,甚至做出杀人分食的举动来。
朝廷拨款拨粮去赈灾,还没到地方,就已经被贪了一大半。
还有那些有能力早早囤粮的粮商,到了灾难时刻,只想着囤积居奇,宁可粮食烂在粮仓里,都要狠狠发一波灾难财。
平日里一石米价格在一两银子到二两银子之间浮动。
到了饥荒时,那真是有钱都难买到粮食,有人拿着三十两银子都买不到一石米。
种种惨状,薛澄都不忍去听,柳无愿彼时也并未亲眼所见,她自小出生在公侯之家,虽说没得亲爹心疼,但是侯府千金,再如何都不曾为粮食发愁。
当年听说这样的人间惨剧后,柳无愿还曾想过,若是等自己有能力,定要改变这从根源上就烂掉的世界。
她也想过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但又觉得就连自家外祖父做到了一朝宰相却也对这种现状无可奈何。
便是一国帝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凭她一人,似乎做不了什么。
所以后来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经商,亲娘给她留下了许多产业,若是经营得当,或许能在灾难时,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虽说会有贪腐事件发生,但能帮上一些是一些吧。
柳无愿觉得自己也不是圣人,做不到能够将众生从水深火热的现实之中救出,她清楚自己没有那份能力,自己也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坤泽。
但她心底的善良又不容许她视若无睹,所以她会希望自己在这种时刻能够尽上一份微薄之力,只求问心无愧。
薛澄其实还挺佩服自家娘子的心态,理智而清醒,会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认知,有悲悯之心,但不会试图去傻傻的为了别人牺牲自己。
她始终只是想着,能在过好自己日子的前提之下去对别人进行帮助。
小妻妻俩如今习惯在家中一块儿分析西京城局势如何,偶尔薛澄会去看看铺子和宅院的装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