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这种可能。”
邵玖并没有完全否定元后的这种说法,她不太愿意让元后失望,邵玖其实是有些难以明白,陪着刘瑜一同经历患难的元后,为何有时会这样天真。
“那是不是可以……”
“娘娘,陛下不在东都,这封奏疏,无论是否是有人故意诬陷阳平王,我们都必须做好阳平王意图谋逆的准备,一旦东都失陷,还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北朝将会再次陷入乱世之中。”
邵玖很认真严肃地打破元后仅存的一丝幻想,元后不再反驳,邵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她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她只是不愿往这方面去想罢了。
杨如芮一直都是一个极为重视感情的人,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重情重义使她能够在帮刘瑜打天下时,得到将士们的信任,可以让她很好地帮助刘瑜稳定住后方。
可同样是太重感情,让她很多时候意气用事,无法理智地去看待事情,极为容易因私废公。
邵玖很欣赏元后的一点,就是她重情重义,在北朝,在波诡云谲的时局中,有这样一个真情意的人是很难得的,她愿意去保护元后的这份天真。
可现在她必须戳破元后那些虚妄的情义,她需要元后能够坚守住洛阳,这是她这个一国之后应该做也是必须做到的,而邵玖坚信这元后是可以做到的。
邵玖转过头问郑秋月,
“如今京都内还有多少人马?”
“按照常规有八万人左右,其中有北军五万,南军两万,再加上省殿卫军以及贵人的亲军将近八千多人。
只是这次陛下亲征,南北二军都被陛下带走平叛去了,如今京都只剩下部分城门守卫已经皇城驻军,加起来不足万人。”
邵玖沉吟了片刻,又问了一句,
“若是将皇后印玺给你,你可以调动京都多少人马?”
“至多三千人。”
郑秋月思考了片刻,给了邵玖这个答案。
三千人,对于拱卫京都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但若是在皇城之内,能够快速调集起三千人却是件不简单的事。
“三千人……”
邵玖喃喃这个数字,这比她预期的要少很多,她看向了元后,三人之中,只有元后是切切实实有过带兵经验的,只是元后一直沉默不语,邵玖知道元后心中到底还是有些纠结的,便道:
“其实若想知阳平王是否有谋反之意,也不难。”
元后听到这话,眼睛顿时就亮了,她无论如何,都不愿去相信当年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会走到要谋逆的地步。
“什么?”
“娘娘可以派人到阳平王府传旨,让阳平王入宫觐见,若是阳平王同意入宫,自然可以证明阳平王并无谋反之意。
可若是阳平王不愿意入宫,那么阳平王的意图可就不明了,而且派宫人宣召这个行为,还容易打草惊蛇,那我们可就失了先机了。”
邵玖将目光投向了元后,她已经将下旨宣召的利害向元后讲明,现在只看元后如何抉择,敢不敢赌一把。
“若阳平王愿意进宫,是不是真的意味着他没有谋反的意图?”
杨如芮不敢相信证明阳平王是否谋逆的方法竟然会这么简单,她想再次确定一遍。
“其实也不能证明,阳平王敢进宫,其实也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的确问心无愧,没有谋逆的意图,另一种就是他有魄力,他在赌,赌我们会因此放松警惕,他好乘其不备偷袭,夺取京都。
又或者他在皇城内部就有内应,进宫正好可以让他有机会联系宫内的内应,从而里应外合,到时候我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既然无论阳平王进不进宫都无法证明什么,为何你还要孤下这道召令?”
“若是阳平王进宫,我们就可以趁机将其软禁起来,不让他和外面通联系,到时候就算他真有谋反之意,群龙无首,也成不了大事。”
杨如芮听着邵玖的谋划,瞪大了眼睛,短短时间,邵玖就已经对阳平王的动作做出了诸多推测,并设想好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若是阳平王不愿意进宫,我们真的有办法应对吗?”
这是郑秋月最大的疑问,她可一点都不认为阳平王没有谋反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她只能做着事情最坏的推算。
“若是密疏属实的话,阳平王若要谋逆,他最有可能调动的就是京都的宿卫,而这些宿卫常年驻守在外城,就算我们想调动也来不及了。
右卫府掌握在苟勖手中,若是现在出宫,让人去找苟勖,让他带领右卫府的府军将阳平王府围起来,或许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郑秋月接着邵玖的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兼顾了邵玖和元后两方面的态度,观察着两人都神色。
“不如这样,我们可以兵分两路,一面派人去通知京兆尹,让他着右卫府的府兵去包围阳平王府,拱卫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