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泉缓缓咽下口中最后一口青团,甜味在舌尖蔓延,却掩不住心底的涩然。
这并非是他想要的。
曾经他执刀握勺只因喜欢,灶火间的烟火气让他感到安心,可如今呢?
他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真正做一道菜是什么时候。
郑宝泉望着手中用来垫青团的荷叶片,心中泛起些感慨。
他知道那张酱饼方子便是出自面前这位年轻女郎。
自从他们按照那酱饼方子改进了廊下食,常参官们爱不释口,再没提过朝食冷硬之事,就连每日上朝都积极许多。
再后来,李大年揽功,李大年被查,李大年革职,他升至主厨……
一切仿佛都由这张酱饼方子而起。
而这位制方子的娘子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从在街角支摊卖酱饼,到如今有了自己的铺面,她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郑宝泉竟莫名觉得欣慰,就像是看到一颗曾经偶然拾得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亭亭嘉树。
他忽然就有些羡慕。
崔时钰见他手捧青团半晌没说话,先是眉眼舒*展,似有追忆之色,随即又目光垂落,神色几番变幻,倒像是尝出了什么心事一般。
她刚才应该是给他吃了豆沙青团,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吧?
崔时钰都有点怀疑自己了。
她清咳两声,试探着轻声道:“不知这青团可还合郎君口味?郎君若是不喜,儿可换别的。”
郑宝泉闻言回神,抬眸时眼底情绪已敛去,只剩下一抹浅淡笑意,摇头道:“不必。”
他又从钱袋中取出银钱置于案上,“只是想起些旧事,与娘子无关。这青团味道很好,某要了。”
崔时钰这才放下心来,轻道声“好”,等待对方接下来的发话。
本朝祭祀,通常以奇数为吉祥庄重的象征,如三、五、七、九等。
她原以为对方顶多要个三五个青团应景,毕竟祭祀讲究“三牲五果”,正盘算着灶间剩余的艾草还能包几枚,却听那人沉吟片刻,开口道:“烦请娘子备十一枚。”
崔时钰:哇。
这么多?
她微微一怔,而后展颜一笑,道:“郎君放心,十一枚青团必定备好,必不会误了祭祀。”
郑宝泉拱手道:“那便这么说定了,明日卯时来取,有劳娘子。”
崔时钰点头应下,又客气几句,那人便离开了。
没过多久,门前传来一阵嬉闹声,刚刚出去看斗鸡的三人回来了,阿宁蹦跳着冲在最前头,发髻上插的柳枝环早歪到了一边,手里还挥舞着半根不知从哪捡来的彩羽。
她扑到崔时钰跟前,兴高采烈道:“阿姊!那只鸡——就是从我们铺子门前路过的那只,赢了!”
阿锦跟在后面,倒是稳重些,但眼睛也亮晶晶的:“有人下注,小竹兄让我们压那只鸡,我们还赢了七文钱呢。”
没想到李竹这孩子还有投资头脑,这倒是让崔时钰有些惊讶。
真好,说不定可以去炒个股票。
被点名的少年默默站在两步外,羞赧一笑,衣襟上别的柳枝倒还端正,就是鞋尖溅上了几个泥点。
崔时钰笑道:“瞧瞧你们这模样,就跟自己也去场上斗了似的。”
她催几人:“待会吃面了,快洗手去。”
她做的寒食冷面是按东北冷面的做法改良过了的。
面条是用荞麦面做的,滚水快煮过凉,韧劲十足,现下正在井水里湃着。
冷面汤是关键,酱油、醋、糖、盐、蒜末、茱萸辣酱调入碗中,加冰水搅拌至糖盐融化,调出酸甜可口的汤底。
雪碧在这时候实在找不到平替,没办法,只能抹了,好在经过这样一番调味的冷汤滋味也不错,崔时钰特意多放了些醋,少放了些糖,没那么甜,偏酸吃起来更解腻。
配菜就更好说了,黄瓜丝、腌芥菜片,鸡蛋剥壳对半切开,备上切段芫荽,错落摆放,最后撒一把炒香的胡麻。
——大唐版“东北冷面”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