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材全都凉浸浸的,不用生火,可以说是相当遵守“不能生火”这个规定了。
崔时钰骨子里虽还是个现代人,但瞧着大唐人民这些的传统节日新奇有趣,也很乐意入乡随俗。
除去不能举火要吃冷食,寒食节民间还有“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认为插柳可以辟邪,崔时钰自然也要凑这个热闹,带着妹妹们和李竹从街边的柳树上折下了几枝芽苞鼓胀的嫩柳条。
得了柳枝,几个人便忙活起来,阿锦踮着脚给食肆门楣插柳,阿宁认真地将柳枝系在每个人的衣带上,连李竹的粗布围腰都没落下。
一通忙活下来,崔家小院所有能喘气的活物当中,就剩下三只小鸡崽还光着身子,没戴上柳。
阿宁不愿意让它们落单,捏着柳州跑过来问崔时钰:“阿姊,咱们给小鸡们也戴戴上柳枝吧,也给它们祈祈福好不好?”
“行。”崔时钰自然没有异议,笑着点头,“你小心点,别弄疼了它们就成。”
说完又看向李竹,征求他的意见,毕竟这三只鸡崽的吃喝拉撒都由他负责。
见李竹也点了点头,阿宁欢呼一声,高兴道:“我会轻轻的!”
说完把手里的细嫩柳枝掰成几段,围成圈用红绳系好,跑向鸡崽们,蹲下来把柳枝圈虚虚地套在它们的脖颈之间,又顺手把剩下的柳枝绑在了鸡笼上。
柳枝圈宽宽大大,又细,围在小鸡脖子上也不会造成负担,几只小黄鸡好奇地啄着枝条上的嫩芽,看起来并不抗拒,反而还有几分喜欢,叽叽叫了几声,神气活现地戴着柳条踱起步来。
崔时钰笑望着眼前这幕,将剩下的长柳枝取来,查漏补缺的插在食肆各处,后院,井沿,连灶台边都不忘斜插一枝,李竹默默跟在她身后,给每扇窗户都别上柳条。
清风拂过,满院的柳枝轻摇,新芽的清气混着院子里的食物香气,别有一番春意。
寒食期间,斗鸡、斗狗等活动也很受欢迎,尤其是斗鸡,在宫中非常盛行,本朝皇帝就极爱这项活动,甚至在宫中建起鸡舍,饲养了数千只公鸡,并挑选了五百个士兵专门训练这些公鸡。
在宫中都如此盛行,更何况是民间?
长乐坊口,人声鼎沸,人们的欢腾叫好声夹杂着鸡叫声清晰可闻,想来是有人组建了临时斗鸡场。
果然,崔时钰念头刚转到这里,下一刻就见食肆门前涌过一伙兴高采烈的人群,当中还有人提着竹编的鸡笼,一只鸡毛丰满的公鸡正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里面。
院里,金粟红豆花生被这阵此起彼伏的鸡叫吸引,叽叽啾啾叫个不停。
阿宁向来不会错过这种热闹,插完柳枝便从铺子跑了出去,过了片刻又跑回来,兴奋道:“斗鸡场开了,阿姊二姊小竹兄,咱们一块儿去瞧瞧吧!”
没有小孩子不爱这种热闹,就连阿锦和李竹也是,一贯安静的两人闻言也露出有些心动的表情,特别是李竹,他从未亲眼瞧见过这种热闹,很想去看上一看。
尽管今日大家都去过节了,食肆里客人不多,但也不能没人看店,崔时钰自个也对斗鸡没什么想法,便对她们说:“你们去吧,我留下来看店。”
一听阿姊没反对,阿宁顿时笑开了花,马上扯着阿锦与李竹往外跑。
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再加上崔时钰每日供给的伙食又好,这孩子最近吃圆了,小胳膊又白又有肉,乍一看跟白藕段似的,一拉就把李竹扯了个踉跄,衣襟上别的柳枝都歪了。
小姑娘连忙道歉:“哎呀,小竹兄对不住!”
李竹当然没有生气,扶正衣服上的柳条便摸了摸她的头:“没事的阿宁。”
阿宁瞧着还有些歉疚,直到被阿锦提醒一句“再不过去斗鸡场就要收了”,这次回过神来,改为拉袖子,一手拉一个,带着阿锦和李竹往外走。
崔时钰看着她们往人群里钻,连忙提高声音嘱咐道:“别玩太晚,到点就回来吃冷面。”
她顿了顿,又朝回过头来的李竹使了个眼色,“看着她们些,别往人堆里挤得太凶。”
李竹点点头,应道:“娘子放心。”
话音刚落就被阿宁拽着跑了出去。
崔时钰望着他们的背影笑了笑,转身回到庖厨。
明日就是清明了,这时候的清明是官方认定的扫墓日,人们会前往寺庙上香祈祷,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崔家当然也不例外。
崔时钰洗净双手,开始做为清明节准备的供品,豆沙青团。
豆沙青团做起来不难,就俩主体,一个外皮一个内馅儿。
艾叶是在蔡三郎那儿买的,嫩得能掐出水来,洗净焯水后捣成细茸,碧绿的青汁顺着石臼流进碗中,空气中便浮起略带苦涩的清香。
把青绿的艾草汁子揉进雪白的糯米粉中,反复推压,直到面团也变得浓郁青翠,再瞧不出一点糯米雪色,青团皮子便成了。
豆沙是用红小豆慢慢熬的,已经煮烂出沙,放糖晾凉后过细筛筛上几遍,就能把粗糙的豆皮全部滤除,只剩下细腻无沙的红豆沙。
崔时钰掐出一个青团剂子,拇指在中间旋出小窝,填入甜香的豆沙,再以虎口慢慢收口,很快,一个个圆如大福的豆沙青团便在案上排成几列。
接着就是上锅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