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家伙能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算是此生唯一一次积阴德了!
……
这日,一条震撼人心的许愿发布,宛如洪流般震撼了万朝——
郑经从陈文帝那里交易来了许愿卡,将自己的位面设置成了副本。
并传檄万朝。
邀请各位英杰一道,共伐鞑虏,重开汉家天!
檄文是张煌言所写,一字字一句句,皆壮阔凛冽,悲怆激昂。
读之令人怆然动容,如见浩然正气与浴血悲歌流荡在风中:
《驱除鞑虏万朝义师讨逆檄文》:
【维汉家正朔,流传万世,华夏衣冠,继绝存亡。自大明太祖高皇帝龙飞应运,奠定疆宇,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域,气吞山河。礼乐文章,咸熙百代,岂料天步艰难,边患猖獗,鞑虏趁机窃据神州,涂炭生灵,覆我家邦,肆虐中原者,万历末年至今,四十余年矣!】
【回首金瓯破碎,宗社凋残。庙堂之上,乌烟瘴气;江山之中,黍离麦秀。彼辈非我族类,心怀豺狼,窃据九州,屠戮忠良,焚我庙貌,戕我先民,贬我风俗,灭我典章,视我衣冠若敝屣,驱我士庶如草芥,汉家血脉,几至湮没无闻!】
【顾我华夏者,礼仪之邦,四海同心,千秋共祖。今逆贼僭伪,颠倒乾坤,悖逆天理,残虐百姓,天怒人怨,岂容久安!】
【是以万朝义烈云起,千古志士并驱,愿以血肉之躯,雪千载之奇耻,当以锋镝之利,扫九重之妖氛。】
【观彼鞑清,窃国篡位,剃发易服,图我种族之灭绝;禁我经书,灭我典籍,欲我精神之沉沦。今吾同仁共起,誓以忠烈扶社稷,复中原衣冠。凡我同胞,心存血性,志在恢复,宜各整戈矛,誓同驱逐胡虏。无分贵贱,不计生死,纵身死魂灭,志未渝也!】
【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尚飨!】
【中原万里,待我披靡逆氛;汉家赤子,愿共誓复山河。黄河不尽,壮士此心不移;青史有名,丹心可鉴苍昊。倘有后退苟安之徒,背本忘祖,必为天人同弃;若能共举大义,赴汤蹈火,虽死犹荣!】
【呜呼!同胞其勉之!逆贼行将覆灭,王气已尽,天命所归,在我义军。】
【今举此檄,昭告四海,凡有志恢复者,义不容辞,同心协力,共雪国耻,共复华夏!】
……
四十年血泪,三万里家国,尽在此文中。
张煌言写得很慢。
握笔时,几乎一字一泪,往昔的一幕幕自眼前掠过。
这一路上的烽烟血火,黎民哀哭,还有所有那些,曾并肩作战,生死相托,却终究一一离他而去,相失在无涯沧海中的别时故人……
最终,定格为了一道披甲仗剑、立在船头的身影。
殿下,别君久矣。
当初说好的要一起匡济天下,何忍独弃我一人于岁月中。
自你离去后,我在千军万马中抬头见一痕月色,有时也恍然如见你眉眼。
我向金戈铁马,鲸波尽处,长风万里来寻你,那是你曾停留过、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的来时路。
“世伯,写完了”,郑经垂手立在一旁,主动给他磨墨。
张煌言有时看他的仪容,依稀会带上三四分的故人光景。
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延平王那样的人,一个时代只能出一个,从前没见过,后来者中,大概也不会再有了。
——史张李郑中原路,浙闽粤滇南国都。
所谓「史张李郑」,是说明末抗清的诸王诸名将之中,唯郑成功出生最晚,最为年少。
战斗意志却最坚决,影响也最为深远。
“走吧”,张煌言写完了最后一行字,揽衣起身,决然如利剑出鞘,“去征战。”
他要将殿下的魂灵重新带回这人间。
……
这则檄文在万朝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云集景从,响应者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