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你们这糖水真是名不虚传啊!”
一个中年工人边喝红豆沙边赞叹。
“以后天天都能喝到了吧?”另一个年轻工人问道。
“当然!现在这个售货车可以挡风遮雨,天天都会在这里销售。”
陈秉文笑着回答。
九龙二十个工业区流动点在高振海和顺达物流的高效运作下,迅速铺开。
统一醒目的红色餐车、整洁的卫生、稳定供应的美味糖水,迅速在各大工厂区工人中建立起口碑。
每日清晨,顺达物流的保温货车准时出发,将新鲜糖水送达各个点,阿生手下的“转型”兄弟们干劲十足,稳定的收入和“做正行”的体面感,让他们比以往更加投入。
长沙湾食品厂办公室内,陈秉文面前摊开着几份报纸和一张写着九龙仓股价的白纸。
随着永隆银行的三十万贷款如数到账,账上资金前所未有的充裕,却也如同身后有只疯狂追赶他的野狗,催促着他必须尽快落子。
“文哥,观塘新厂那边谈妥了,位置就在工业区靠主干道的位置,面积比长沙湾这边大三倍,租金年付两万八,押一付一。
设备清单我也列好了,照着长沙湾的配置来,加上运输安装,预算五万五左右。”
高振海拿着一叠文件进来,脸上带着初为厂长的兴奋与慎重。
“好。”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没有离开报纸,“阿海,设备采购你亲自盯,质量第一。
新厂招工同步进行,待遇参照这边,熟手优先。争取半个月内投产。”
“明白!”高振海应下,又有些迟疑,“文哥,我们步子是不是。。。。。。太快了?
二十个流动点、五个标准店、新厂、物流公司。。。。。。钱像流水一样出去。”
他亲眼看着维园赚来的十八万多,正在迅速变成合同、设备和预付款。
陈秉文抬起头认真的看着高振海:“阿海,市场不会等我们。
维园的热度就是最大的东风,现在不趁着这股风迅速启航,等热度凉下来后,再做同样的事,成本高十倍都不一定能做下来。
钱是工具,用出去才能生钱。记住,效率就是生命线。”
说着,他拿起一份《东方日报》,“回头,你联系一下维园年宵时报道我们新闻的那个记者,送上些好处,请他再帮我们做几篇报道,维持住陈记糖水的热度。”
高振海立刻点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处理完新厂事务,陈秉文拨通了周明哲的电话:“周经理,观塘新厂规划预算明天一早送到您办公室。
另外,有件事想咨询您,我打算开个股票账户,做些稳健投资,对冲实业风险,您这边有熟悉的证券经纪介绍吗?”
电话那头的周明哲有些意外,但想到陈秉文在商业计划书展现的商业嗅觉和胆识,又觉得合情合理。
“陈生真是深谋远虑,我帮你联系汇丰证券的张经理,他经验丰富,做事稳妥,下午我让他联系你。”
下午,汇丰证券的张经理如约而至。
这是一位约莫四十岁、穿着熨帖得一丝不苟的灰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
脸上带着职业性的、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眼神却透着证券行业特有的精明与审慎。
“陈生,久仰大名。维园年宵糖水大王的风采,我可都在报上领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