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分析出了一个结果,新君李元对於理学作为官学的不满非常强烈。
一心惦记著的做首辅的李清,此刻却没有丝毫想要表態的想法,即便是皇帝的视线落在脸上,他也选择了低头。
一直高举心学大旗以旗手自居的李清,他反对理学是因为心学的影响大,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者才反对的。
无论心学和力学多不对付,这两家学问的源头是一致的,都是二程的衣钵。
实学是什么呢?贾璉提出的实学,【是披著儒学外衣的掺杂了多种学说的怪物。】
以上的结论,不是李清提出的,而是《士林报》上一个佚名作者的结论,该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放眼全国,实学影响最大的范围在沿海各省,內陆省份的主流“鸿儒”们,对於实学深恶痛绝,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
当然也只能是想一想,连续两位皇帝的放纵和默认之下,实力不说羽翼丰满,至少拥护者很多。
李元在恩科的殿试上直接考实学这个事情本身就已经是地震了,现在还要暂停恩科的庶吉士考试,等到明年会试后一起考。
李清恨不得埋头於地下,免得被皇帝点名表態。
其他人也都沉默不语,大家都认可实学並非儒学的观点,所以不敢冒著被天下文人喷的风险站出来支持李元的主张。
对此李元早有准备了,他也知道贾璉的实学是借了儒学的皮,还是那种就借了四个字“格物致知”的皮。
但怎么说呢,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要脑子没坏掉,哪个不是实用主义,哪个不是儒皮法骨?
摆在面前的事实,实学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经济上巩固了皇权,暂时没有发现实学会威胁到皇权时,你是皇帝怎么选?
感受到了皇帝的迫不及待,再看看同僚们们的埋首不语,作为首辅的林如海不得不站出来。
“陛下,微臣以为,实学的推进,宜缓不宜急。”林如海硬著头皮起来劝一句。
李元听了微微一笑道:“林卿所言差矣,朕以为不是急了,而是太缓。父皇因为身体不好,所以耽误了几年。朕秉承父皇遗志,登基以来首先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者严抓吏治,惩治贪腐,二者推进实学大兴。你们怕背骂名,朕不怕。”
谁都没想到李元的態度如此坚决,这个时候再怎么不情愿,林如海也要站在前面。
“按照惯例,此事应由內阁倡议,陛下覆核。”林如海站出来讲话了,所谓的惯例,自然是承辉帝留下了。
骂名怎么可能由皇帝来背呢,儘管李元说不在平了,林如海可不敢答应。
有人认可不能让皇帝背骂名,也有人不愿意背骂名。
出人预料的是方颂站出来说话:“陛下,臣乞骸骨。”
作为承辉帝的忠犬,负责咬人的方颂,在官员中间的名声不好是肯定的。
方颂寧愿背著酷吏的名声退休,也不愿意背著支持实学的名声继续做阁臣。更深层次原因,方颂看不到成为首辅的希望,不如混个好名声、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颂是个传统的读书人,他身上完美的体现了读书人的软弱性。
本以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绝对不会是方颂,没想到出了意外。
李元稍稍错愕之际,第二个站出来的是潘季驯:“陛下,微臣年迈,请乞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