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有点茫然,怎么又变了。派人去打听消息,得知贾璉进宫一事后,林如海大概明白了。
没法子,皇帝的意思必须落实,假的也要装个样子。
於是召集內阁大臣们,再开一个闭门会议,重提新部门侍郎人选,此前提交的几个,还是算了吧,另外举荐。
內阁大臣们也有点奇怪,怎么又变卦了呢?可惜,现在无法打听消息了,只好就这议题继续討论吧。
正在討论呢,胡敏去了吏部,直接传达了皇帝的中旨,秘书处不宜长期空置,吏部考察推荐一些身家清白的合適的官员备选。
这个中旨给吏部造成了不小的波澜,毕竟都听说了,皇帝已经提名了,怎么又转到吏部了呢?
吏部尚书这边只好先叮瞩下面的侍郎准备合適的人选,自己去內阁找林如海问问情况,
林如海这边刚把会开完,选了三个此前没有推荐的官员出来,让人呈送御前,
面对礼部尚书的回报,林如海很乾脆的表示:“陛下既然有旨意,执行就是,哪来那么多问题?”
这话说的吏部尚书都以为听错了,不过也没反驳,告辞回去。
吏部这边也推荐了七八个人备选名单,送到了內阁这边,林如海直接批阅后,再呈御前。
此事还是造成了不小的议论,下班前消息传开了,都知道贾璉进宫后,此前確定的消息出现了反转。
百官心里无疑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贾璉对皇帝的影响很大。
至於那些跃跃欲试,想要藉此机会博一个清名的大臣,闻讯之后不禁痛惜,错失了一句扬名的机会。
都怪贾璉!
歷朝歷代正常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君权和臣权之间的博弈,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存在著。
贾璉这边也收到了消息,对於李元及时转弯,贾璉深感欣慰,不用为冒险造反的事情伤脑筋了。
人都是有情性的,贾璉也不例外,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
能不冒险的事情,贾璉一定不会冒险的。何况眼下的大周朝,整体还算是不错的,基本算的上国泰民安。
底层百姓固然生活艰难,但也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承辉帝执政期间,还是做了很多民生工作的,吏治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民间的怨气其实没太大没等新部门的事情落地,贾璉便开启了办学之路。
首先是要求京城工程学院,根据各省的意愿,统计一下那些地方需要筹办工程学院,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可以。其次就是铁路局方面,首先要在京城成立一所铁路学校,作为全国的標准,然后再行全国推广。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铁路上需要的人才很多,铁路建设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
铁路局这边不缺资金,所以办事很快,选定了地址后,直接开始建设校园,同时从准备教学队伍。
贾璉还特意在校长的级別上表达了太祖,京城铁路学校的校长,至少是个从五品的待遇。这说明贾一定会为大家爭取待遇的。
毕业生不能做官,只能在铁路上安排,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团队,肯定是从现有的官员里面挑选新部门的尚书人选,最终还是经內阁推荐,皇帝从中选了一个人出任侍郎。至於从南洋赦免回来的官员们,李元下旨给了散官的职务,没有任命实缺。这些被赦免的官员,儘管很失望,也没有太多怨气,毕竟能回来就不错了,总比在南洋餵蚊子要强得多。
李元又让胡敏亲自去慰问了一番,並询问他们几个,是就此回乡养老呢,还是在基层为官。如果是后者,可以去吏部代选,
总之线是画好了,可以在基层为官,想进去皇帝的核心阶层是不行的。
此事在京官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群臣议论的焦点还是在皇帝对於先帝期间罪臣的態度。
这算是做成了一个標杆性的案例了,贪腐案子被判的大臣,可以赦免,不能平反。
这些大臣是回来了,全家都回来了,但是想要继续做官,只能去吏部待选。
可想而知了,他们的政治天板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