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齐是边军的出身,各路边军很自然的拥护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一次奏本被留中,岳齐不甘心,自然要再上一次。
经过贾璉帮忙算帐之后,李元心里有底了,给了岳齐一个当面奏对的机会。
岳齐还挺高兴的,赶紧准备好各种说辞,爭取先在皇帝这边通过,才好在內阁会议上正式拿出来谈,通过了才好走流程。
君臣见面之后,李元主动问岳齐:“岳卿所奏之军改,预计费几何?”
岳齐愣住了,怎么上来问这个,他可没算过这笔帐,犹豫了一下岳齐道:“微臣没算过。”
李元也没生气,笑著再问:“新编的京营,基层军官以皇家军校毕业生为主,高级军官也需要去军校进修,成绩合格才能领兵。试问岳卿,如今的军校生数量是否足够军改所需,旧式將领能否通过军校的考核?”
岳齐又愣住了,他所有的准备都没发挥作用,主要是他主观上认为,李元不懂军事。再者,当初承辉帝搞京营的军改,也是放手交给岳齐来做。没有问这么多东西,经费给的充足。
岳齐之所以被问住了,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京营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长期受到勛贵把持,承辉帝有强烈的改变京营的迫切心態。
李元则不一样,完成了京营的军改后,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力量没了,全国性的军改变得没那么迫切了。
一旦没那么著急了,那么算帐的事情自然就变得重要了。
还有就是,贾璉编练新军,那是为了开拓南洋,並且也实际上的拿下了南洋大片疆域。
岳齐的军改呢,目的何在?完成军改后,有什么明確的目標没有?如果都没有,那么军改的必要性何在呢?
都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实际上朝廷也差不多,如果没有迫切的军事压力,朝廷为了省钱,真的没有改变的动力。
李元也一样,贾璉给他算了帐之后,李元甚至怀疑,岳齐是不是盯上了內帑的那点存款,还是说太仓难得有点存银被看上了。
同样是军队,李元是见识过南洋新军的战斗力和军纪严明的,所以即便是要搞全面军改,他也倾向於用贾璉来搞,不会用岳齐。
即便是用岳齐,也会让贾璉那边拿出一个规章制度,让龙禁尉负责监督,不会给岳齐太多操作空间。
被问住的岳齐,意识到哪里出问题了,小心翼翼的问一句:“陛下,军改有京营为例子,所需费以及人才也不必一步到位。”
李元现在沉稳的多了,也没著急驳斥岳齐,而是平静的表示:“朕知道岳卿也是为了国事,不如这样,回去拿一个全面的方案出来,先在兵部討论通过,再送內阁集体商议,朕这里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岳齐听了顿时长出一口气,事情没有太糟糕,赶紧起身应承:“微臣著急了,这就回去准备。
2
李元很客气的送走他之后,转身回来就对身边的胡敏道:“这廝欺朕太甚!哼哼,朕也是见过新军的,岂容此辈欺我。”
胡敏只能做一个安静的听眾,秉承绝不干政的理念。
好在李元也没多说,就是隨口一句就作罢了,坐在椅子上看著面前堆起的奏本,嘆息一声,继续忙碌。
这已经是內阁过滤之后的奏本了,承辉帝时期有个御前秘书处,李元登基后暂停了。
现在一看事务太多,一个人处理太辛苦,李元又动了重启秘书处的念头。以前的秘书班子,那是先皇信任的人,现在的自然用自己的。
为了这个,李元还特意发了一道中旨去內阁,表明不会搞大赦,却要救免几个流放南洋的臣子归来为秘书。
之所以叫秘书处,那是李元学贾璉搞的。贾璉身边就有一个秘书处,帮忙处理各种事务。以前叫幕僚或师爷,贾璉最近给改了。
这一类的细节,可见贾璉对李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