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片场打杂的时候,郑钱总觉得导演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无所事事——除此之外,不是在骂人,就是在准备骂人。
但真正开始负责整个剧组,他才意识到自己这个位置有多忙。
骂人?
哪儿有心思组织语言去骂人!
那明明是正常说话的语气!
身为片场总负责,他要跟执行导演夏安討论分镜头脚本、拍摄顺序、討论灯光、討论构图,需要跟摄影师曾刚討论机位布置,需要跟日暮討论演员情绪与表情动作、討论场景、討论演员妆容,需要跟负责美术的车振宇討论服道化,还需要时不时跟露比聊聊配乐的事情,等等,忙得四脚朝天。
就这,已经是在导演助理姜同学以及公司助理栗娜小姐替他完成绝大部分剧组內外琐碎杂事的前提下了。
好消息是,在拍摄过程中,中影的设备给了他很大惊喜。
他们这批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接触的还是胶片电影的设备与拍摄模式。
虽然早就知道数字拍摄有许多优点,但真正担任导演的时候,郑钱才意识到这些优点是多么珍贵,难怪后来胶片电影被打的溃不成军。
比如胶捲需要衝洗,至少一天以后才能知道自己前一天拍摄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倘若在这个过程中,天气出现骤变,而前一天拍摄的素材又不符合要求,那么整个剧组被耽搁的时间就不止一天了。
相反,数字拍摄是『即时』的,能够隨时判断素材是否合用,便於重拍。
再比如,摄影师在整个剧组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对导演掌控剧组,尤其像《天才》这样小导演与『老油条』摄影师的搭配而言,非常有好处。最起码,拍摄持续一周左右后,摄影师曾刚已经没有了最初那股牛皮哄哄的感觉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便宜。
相较於胶片昂贵的价格,数码摄像的成本几近於无,原本需要精益求精的三百分钟素材,现在能隨隨便便拍一千分钟、甚至两千分钟都没有关係——不仅节省了大量排练与走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自然而然的画面就诞生在漫长的素材拍摄中,其中很多场景是刻意演绎时极难达到的结果。
就像郑钱拍一个马亮(舅舅)与白露(老师)在汽车內外对话的镜头,剪到片子里是十秒。倘若用胶片,他可能拍一个全景、再一个中景、然后正反打近景,最多再来个局部特写,基本素材就这样了。
但用数字摄影,他可以从容的尝试自然光与人工光,从各个角度拍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素材,然后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十秒钟镜头。
整体而言。
在郑钱度过『心魔劫』后,剧组的拍摄变得丝滑且高效。连带著阎妮给大家在片场发的零食也丰富了许多。
只有一段马丽(天才少女)与罗姐(邻居)在臥室里『飆歌』的情节,郑钱与配乐產生了一些意见分歧。
当时,郑钱打算把他为《天才少女》准备的宣发歌替换掉原作那首不太好听的歌,但露比,也就是执行导演夏安介绍的那位阿美利加大妞却有不同意见。
“我承认,你准备的这首歌非常棒。”
她毫不掩饰对郑钱选出的那首歌的喜爱,却坚持摇了摇头:“但感觉不对……你这首歌更像是站在马亮的立场写的,歌词充满了懊悔与是否再次接纳孩子的矛盾心態,与这段情节想要表达的『追求自由』的感觉並不十分契合。”
露比是用英语表达这一系列意见的,剧组其他人大都似懂非懂,只有郑钱与夏安听懂了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