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叫价的是太监,过后通过灾民们的去处,老百姓们都得知了,这些太监是昭元贵妃派出来的。
一时间,好些人都在家里替方荷立了长生牌位。
就连捏着鼻子出三十个铜板的权贵好不容易抢到的那些灾民,也都在心里记昭元贵妃的好。
若无昭元贵妃,这些权贵们恨不能将他们当畜生使,别说铜板,能不能吃饱饭都是问题。
一月里天寒地冻,开荒效率特别慢。
但等到了三月,因为好些穷苦百姓也为了吃食和工钱加入进来,不只是皇庄,包括权贵们的庄子,方圆数十里的地都被开垦出来了。
想将黄金粮推广开,空口白牙去说是不现实的。
老百姓们平时畏官如虎,确实说什么听什么……前提是不涉及地里的粮食。
那是他们的命,命都要没了,但凡喘口气的都要挣扎反抗,肯定不愿意种新粮。
连上了折子给出章程的官员们,也都将信将疑,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产量。
所以开始只能在皇庄和附近的荒地,还有京郊村落里先种上几季。
等产量出来了,一点点传出去,后头不用费太大的力气,百姓们自己就愿意种植。
这一年的亲耕礼,康熙没带人去先农坛。
他带着文武百官和宗亲们,直接去了第一个种植黄金粮的京郊耄耋村。
这个村子因为本身就擅长种植,村里不缺粮食,前朝还出过一个进士大官,没人敢明目张胆地盘剥,日子过得很不错,村里老人很多,才有了耄耋村的名字。
到了本朝,耄耋村的村民因为是汉人,时常被满洲贵族们盘剥,日子不算好过。
这回也是听说是皇帝老儿的意思,村长咬着牙,做好了颗粒无收的准备,才带着村民们答应下来,只求能保住自己的地。
但谁也没想到,皇上会亲自过来种地。
亲耕礼这天,康熙没搞那些花活儿,只换了便袍,将辫子缠在颈间,亲切问过老庄稼把式后,结结实实干了大半天农活。
皇上都这么卖力,文武百官们谁敢闲着?
从早上到中午,耄耋村的村民愣是没抢上一点农活,全叫当官的干了。
耄耋村的百姓们又是震惊又是感动,还有些看官员们笑话的爽快。
以前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还有他们挓挲着手,看那些官老爷们苦哈哈干农活的时候哩。
康熙一直都很关注民生问题,早年在温泉行宫附近的庄子上,就一直研究怎么能叫稻谷高产一些,所以对农活并不生疏。
百姓们看得心里越舒坦,对干活甚至比官员们还麻利的康熙就越是敬畏钦佩。
等康熙起驾回宫的时候,连同周边村落过来瞧热闹的村民,呼啦啦跪满了乡间地头,高呼万岁的声音如波浪一样生生不息,走出二里地去还能隐约听见。
康熙心满意足地回到宫里,洗漱过后就准备趁热打铁,趁着如今百姓们对朝廷的印象不错,先在京畿多推广几个村落。
让谁来负责他都想好了。
太子他三姥爷,还在家里眼巴巴等着皇上再给个机会呢。
康熙午膳是叫人在地头蒸了金豆压成泥,撒了些椒盐与百姓们同食。
大锅菜滋味儿不算好,他没吃太多。
这会子他只叫御膳房上几盘子点心,打算先把事儿定下来,再去延禧宫陪方荷用午膳。
“来人,叫明珠和张玉书、陈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