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初有霞姐、舒舒姐和猫猫在前面顶着,自己是队里年纪比较小的。
现在老队员都走了,猫猫也不在。
就剩自己和半退役的霞姐,莫名其妙自己才18岁就变成年纪最大的了……
半个小时下去,朱淇出了一身汗。
佐佐、佑佑也累得够呛,可怜兮兮看着徐冬,满脸都写着“我打不动了”。
徐冬把她们俩换下去,站在球桌对面,旁边摆着一盆白球。
她一手端着球、一手握拍,不间断地将球打到朱淇的面前。
左台、右台、近网、桌脚……全部都招呼一遍!
白球“噼里啪啦”地朝着朱淇面前砸过去。
她左右脚垫步,脚尖点地、轻盈又灵活。
不管是多刁钻的斜角球都能轻松接到,然后拉出一个弧线极圆的上旋球,打到对面球桌上。
这种不定点地砸球练习,一盆里面大概25个球。
在老爷子手底下,朱淇每天要练15盆。
老爷子的要求是一盆有三个球的容错率,其他的球必须各个上台。
这种苛刻到极致的要求,让秦小八他们叫苦不送。
而朱淇到了军训快结束的时候,能把容错率压到一盆两个。
也就是说,25个球里面,可能只有一到两个球出界或者挂网,其他的所有球都是非常高质量的弧圈球。
每打完一盆,旁边的小女孩们就发出“哇”的一声,个个目瞪口呆。也顾不得球飞出来可能弹到自己,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看。
佛爷看着那一个又一个势如破竹的弧圈球,惊道:“这算是练成了?”
任心华点头:“练成了。”
其他女队教练看得眼睛发红,弧圈球练完之后,效果这么好啊……
任心华非常高兴,看着朱淇,眼睛一眨不眨。
这把钢刀,终于磨好了。
第一个试刀场——剑指珠港!
响当当的三大赛之一——全乒赛,于11月第一周在中国珠港开赛。
猫猫从二月初去治病到现在九个月了,听说手术6月份的时候就做完了,但是中间又发现她的腰椎不太好一并处理了。
猫猫是赶不上这次全乒赛了。
出发前一周,队里又开了一次动员大会。
讲的内容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作为三大赛之一的世界级比赛、仅次于世运会的含金量项目。我们要如何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如何重拾在东京丢掉的金牌、如何如何应对外协们的成长……
这次女乒的领军人物是朱淇。
东京世运会结束之后,外协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和世运会、世冠杯不同。
全乒赛只有单项赛事和团体赛事。
单项在11月,团体比单项晚6个月,各三年举办一次。
团体按照国家报名,一共32个国家参赛。
但是单项要按照世界排名前64位次序,由国际乒联递发邀请函参赛。
如果有不能来的,名额会往后顺延。
因为参赛人员多,所以比赛周期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