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俞妙则的话,陈锦如有些欲言又止。
倒是童欣就很痛快地说:“行,那我们暑假出来讨论一下。”
童欣说她暑假找了一份实习,晚上还是回来学校,问她们的意见。
俞妙则说她还在等消息,不过就算暑假回家也不会太久。
七月中旬考完试,等到七月末也得回来;但是如果能进吴教授的课题组实习的话,她就不回去了。
相比于其他老师来说,她对于吴教授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而且吴教授同时在海市研究所有项目组。
无论是俞妙则规划中的研究生发展,还是对于系统给她布置的任务都能有推进。
她向学长学姐们打听过航院老师们的情况,吴教授每年的硕士研究生名额是四个学生,而本硕连读和保研的学生想要拿下吴教授的名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到吴教授的课题组进行暑假实习。
所以这份要给未来导师看的简历就显得尤其重要。
和上学期的寒假研学实践相比,暑假实习生面试显然更为正式严格。
同样是在期末考试前接到面试通知,时间正好是在期末考试第一场的前一天。
课题组的几位导师都亲自来面试这批学生,其中也有给大一学生上过课的老师。
对于早已见过各种类型学生的老师来说,这次进来的是个大一的小女孩,也并不稀罕。
俞妙则对于自己的科研想法和未来的方向都侃侃而谈着,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并不比多学了一两年的学长学姐们差;大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展示平台,这个过程不仅是从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动性。
她的学习能力已经在过去得到验证,这也是系统所说的,俞妙则最大的优势。
任何老师都会喜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至少一日三次地将老师气死。
“你的能力很强,专业知识也学得很扎实。”其中一位导师向她问道,“但是你还太小了,如果你以后想要选择其他的研究方向,也许你会后悔过早做出的选择。”
看过她的简历的老师都知道她是奔着吴教授来的,但是吴教授的项目和火箭及空间站研发有关,想要在涉密行业深耕就无可避免要坐得住冷板凳。
和学长学姐们相比,俞妙则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她选择专业的时候才十四岁,所有人都觉得小小的姑娘对于这个专业的向往只是觉得酷,因为这是大部分航院学生选择专业的初始想法。
她现在也才十七岁,她才刚读大一。
就算是本硕连读的学生,也多得是拼着放弃研究生学历都要跑路转行的。
也许到明年她再过来,她的说服力会更高。
俞妙则便罗列出这一年来所做的所有功课,以表明她的决心。
“希望老师们能给我这个机会。”她诚恳地说道。
最后是吴教授温和地发话,说让她回去先等下一步的通知。
面试结束后,俞妙则心里也只有七成把握。
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在面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刚考完工科数学分析出来,她就接到科研助理发过来的邮件,说吴教授邀她在本周四下午二面,地点是在研究所。
俞妙则在周四早上还有一科考试,于是考完试匆忙吃了午饭就赶过去了。
二面却和之前的流程并不一样,吴教授带着俞妙则到课题组里认了一圈人,俞妙则便知道这次是稳了。
等到期末考试全部结束后,俞妙则便接到进组通知。
今年的课题组进了六个暑假实习生,大概率都是以后的同学。
初接触下来,就觉得组里的师兄师姐也还都挺好的,交流起来比较和谐;不过大家都很忙,平时应该就是焦头烂额地忙碌着,看见有新同学进来就抬头扯出一个相对平和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