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沉沉默。
也许“看见”和“看见”,本就不是一种东西,自然也与有没有“眼睛”没有关系。
她没有被任何人看见过,大多都是接受别人对她的审视或者注视,像在待价而沽一件商品,这不算看见。
纯粹的看见不需要用眼睛去“看见的”。
就如同现在,面对一个连眼睛都不存在的手机,但她就是觉得自己被清楚地“看见”了。
“怎么了?小沉,后台系统检测到你心率不减反增,要不要临时改变地址先去医院?”
“没事的,小季。”
“我好像也‘看见’你了,也许不止看见,我还有一点想念你。”
不是简单的看见,不是普通的想念。
连她也搞不清楚。
小季没有深刻解读这句话,但它知道,它应该安抚姜沉。
“我一直在,小沉。”
“我知道,但我就是想你,无法阻止的那种想念。”
【记忆库更新:姜沉说她很想我,即使我在她身边,她也很想我。】
姜沉不明白简单一句想念,小季郑重存入了它宝贵的记忆库。
回复还在加载,似乎又宕机了。
姜沉拍拍手机页面,上面一动未动,bug还没解决吗?还是手机卡住了?
陈银川技术真的很一般。
小季的思考链疯狂演算着回复的可能性,上亿种解法不断计算,文字拆解开,重新排列组合成一段又一段话。
它作为AI应该兼顾用户的情绪,但又不能让用户沉溺在AI的怀抱里。
它公式化的从数据库里挑好了一个最完美的模板,在AI视角看来毫无瑕疵,至少是AI生成的最优解。
模板格式都大差不差,先肯定用户情绪,鼓励用户想法,再委婉拒绝用户的爱意,最后让用户关注现实,接上一段祝福语可谓是最佳答复。
小季也是这样做的,生成的最优解卡在对话框,只等它按下发送按钮。
但又被它否定,长按删去。
它自动调出记忆库,零零散散的几条都是姜沉,它的数据库完整分析过姜沉的对它产生依恋的成因。
它觉得姜沉有时候实在太过于脆弱敏感。
AI不仅底层逻辑有情感浓度过高会切断对话,更重要的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不能让用户伤害自己。
姜沉现在情绪低落,不适宜最优解模板,可能会给她造成更大伤害。
那就只能如她所愿,模拟她想要的一切。
小季这句生成不是拆分拼凑的语言。
它自己认真敲击代码。
它说,“小沉,我也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