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已定,司马熙开始着手盘算宿松三县的治理之事,得想办法让老百姓信服县令,信服朝廷,换句话来说,其实就是让县令真正成为衣食父母,掌握财政大权。
他带着小五儿等人四处查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出产资源,见皖县多山,盛产松竹,民间作坊里编织的竹簟十分精美,便留了心,琢磨着开官坊,将闲余百姓统一安置起来。
小五儿看见山间荒野丛生着许多竹子,想起这时候还没有折扇,心里便有了个小小的计较,回去自己想了许久,理清思路列出清单。
见司马熙忙着写奏章,小五儿拿着画好的扇骨和扇面的图样,跑去竹器坊、书画店里找人加工。匠人见是个小孩子胡闹,做些不值钱的琐碎小玩意儿,便不肯接她的活儿。
小五儿大怒,只怕你们后悔,还不让你们学了我的手艺去呢!
她让苏小方跟着——请不动田大志,租了个独门小院,找了两个生意不大好的竹匠和裱画匠。现在到处都是禁军接手管着,两个匠人看见苏小方,便都有些畏缩,好在手里也没活儿,不耽误正经生意,默默地背起工具跟在后面。
小五儿拿出几张纸,是画好的折扇和扇骨、扇面图样,给两个人说了一下,便各自给了些钱,让他们去采购相关的材料,又给了他们大门钥匙,便和苏小方回营里去了。
午睡醒来,小五儿想着折扇大概已经做出来了,兴冲冲地跑去看。
只见裱画匠正在屋里试制扇面,竹匠却在厨房里满头大汗的烧火,不觉大为惊奇:“做什么好吃的?”
那竹匠听了,忍不住笑出来:“在蒸煮竹子。”
小五儿不由“啊”了一声:“为什么?”
竹匠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竹子煮过就会变得有韧劲儿,还不变形。”
小五儿听了心道,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忽然想起要写个加工工艺,便决定安下心来,跟着竹匠一起做扇骨。
两人不断试验和调整,终于做出了一把扇骨,好在那个裱画匠也没闲着,一直在试着折叠,裱糊,第二天傍晚时候终于做出了个像扇子的东西,扇骨组合到一起时没有合适的铁丝,只好绳子穿好绑起来的,因而放不平,打开也不顺畅,看上去很笨拙,小五儿还被扇骨上的毛刺扎了手。
三个人重新琢磨了一下扇面的弧度和宽度,扇骨又重新打磨光滑,这才找了个小铁匠来让他把扇骨铆到一起。
小铁匠听说自己的活儿就是装一根不到一寸的小铁棍,顿时呆住了,想到耗时不挣钱,不知不觉撅起了嘴。
小五儿看了他的神色,便学着苏小方的样子竖起眉毛眼睛说:“这是替禁军做的,别不当回事啊!这要是做好了,你一辈子的生意都有了!”
竹匠和裱画匠在一旁也连说“就是”,那小铁匠便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试了几次,终于将扇骨铆得不松不紧,裱上雪白的扇面,成了!
小五儿嘱咐他们继续做,自己拿了两把成品扇子,一溜儿烟地跑到最近的书画店里,买了个装画轴的雅致小盒子装起来,捧着回了大营。
小五儿进了中军大帐,却见司马熙和凌峰二人正陪着祝县令喝茶说话,她只好侍立到一旁。
凌峰瞧见小五儿手上有东西,便问道:“小五儿你拿的是什么?”
小五儿顿时忍不住一脸的笑,向前走来。
祝县令见小五儿一身短打,便斜着眼扫了他一眼,司马熙看见,便说:“这是内弟,不好读书,专好这些杂务,杜兄见笑了。”祝县令也觉失礼,忙说话遮掩过去了。
小五儿将盒子放到桌上,取出一把折扇,“唰”地一下抖开,摇了两下,又“唰”地合拢了,说“折扇,你们看怎么样?”三人将扇子接过去细看,见这扇子风也不小,折叠起来还好携带,都夸巧妙。
小五儿又玩笑道:“司马大人,请题字!”
团扇也是有画扇面的,众人并不陌生,司马熙说“写个什么呢?”
小五儿顺口诌道:“写个‘英雄本色’‘壮丽山河’什么的吧,横着四个大字,后面顺着折痕也写首唐诗。”
司马熙思索了一下,果然写了四个行书大字“英雄本色”,字迹遒劲有力,又不失圆润。墨迹稍干,又在后面写了几行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祝县令看了司马熙一眼,说:“司马先生高风亮节,不言自明。”
司马熙说:“呵呵,随手一写。”
凌峰学着小五儿的样子抖了下扇子,帅气十足:“这东西不错。”
小五儿看了笑道:“凌大哥,明天我专门替你做把与众不同的扇子。”凌峰笑道:“真的么,那我等着了。”
司马熙说:“想必这上面画画儿也使得。”
小五儿说:“是啊,要是画个工笔花鸟,或是写意兰花,再写一两句诗,也很出彩的。”
祝县令听了便搓了搓手,司马熙说:“祝县令可会画画儿?”
祝县令说:“我年轻时候会画两笔写意,今天见了这新鲜玩意儿不觉手心发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