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家中老母如何?孩儿不能侍奉母亲,实在不孝!”
岳飞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那里是家乡的方向。
很快,他的眼神由思念转变为坚定。
“国朝危亡之际,忠孝实在不能两全,待到将金贼赶走,定会解甲归田好生奉养母亲。”
只有国家安宁,那些街坊邻居之间的嘘寒问暖才不会被马蹄踏碎,那些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才能等到孩子回家。
隋炀帝时空。
“后世竟也有饥。荒?”饮酒作乐时,杨广听了一耳朵老人的回忆,顿时想起了开皇十四年关中的那场大旱,饥荒致使他的父皇不得不就食洛阳。
“待到永济渠修成,连通通济、永济渠,便可使南北畅通,漕运便利,待江淮粮食北上,关中粮荒可解矣。”
杨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不仅胜过了仰仗科技之便的后世,更重要的是胜过了他那英明神武的父亲。
“也不知国库如何?若是这两年再来一次天灾,说不得朕就要赈灾了。”
灾难不重要,耗费多少钱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父皇面对饥荒只能令百姓就食洛阳,而他登基后却能开国库赈灾,这不就说明他当皇帝当得比父皇更加出色吗?
让百姓们认为当今圣上胜过先皇,这才是杨广最想要的。
汉惠帝时空。
陈平听着那些老人家说着当年的故事,发现云青青其实并没有产生什么共鸣,她只是出于礼貌地倾听附和而已。
反而是陈平这个千年前的古人,觉得颇为感同身受。
“吾年幼时得见秦东出函谷、一统四海,少年时却逢天下分崩、楚汉争霸,年近不惑时先帝登基、大汉立国,然而匈奴肆虐,先有白登之围、后有齿衰之耻……”陈平闭了闭眼,只觉得世事如流水,如今回首一看,当年一起征战南北、历经风云的旧人也已所剩无几了。
不论是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始皇帝,还是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楚霸王,抑或是定鼎江山、立国大汉的先帝,任他如何英明神武都抵不过时间。
“所幸上苍垂怜,令吾有生之年,知晓大汉强盛、驱逐匈奴,知晓华夏虽经艰险,依旧绵延千年不绝。”
陈平举起手中的酒杯,遥敬天幕。
【老人家们从饥。荒年代讲到如今,最后总是以相似的话语结尾。
“以前哪敢想今天这日子哦。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好日子啊,你们年轻人多幸福啊。”
那时长者对于后辈的怜爱与欣慰,亦是对于未来的期盼与感恩。
云青青想起自己年幼时的时光,不过十余年光景,彼时相较如今,竟如同两个天堑一般的时代。
于是她也因此生出些唏嘘与感同身受来。】。
明成祖时空。
朱棣也不由得被勾起了回忆。
他想到元末那段各方混战的时期,虽然他年纪尚小,但也开始记事,有些场景便在匆匆一瞥之中印入了眼帘。
朱棣于是招来朱瞻基下,对着的好圣孙殷殷叮嘱。
一是回忆了一番先祖创业之艰险,叮嘱朱瞻基日后当励精图治,守好老朱家的基业,二是言及民生之多艰,叫朱瞻基日后行事决策之前都要再三思量,最好是效仿大唐之太宗皇帝,让老朱家也出一个文皇帝来。
虽然朱棣自己当不了文皇帝,但还是可以鸡一鸡自家的娃嘛。
或许是天幕的出现,戎马半生的马上皇帝与养尊处优的天潢贵胄这对祖孙,前所未有地将目光落在了天下这万万的庶民身上。
朱瞻基自然是剖心剜腑,对着皇爷爷吐露真情与抱负,祖孙二人和乐融融,倒是让堂下站着的某位大胖儿子油然而生了“我应该在殿外”的想法。
直到一声通报打破了殿内的气氛。
“陛下,郑太监遣信使回来了。”
“快宣!”。
清圣祖时空。
“人老了,就爱回忆往事。”
苏麻喇姑抱着十二皇子胤祹,她将目光从天幕上收回,伸出手指勾了勾胤祹的小手。
“嬷嬷来给十二阿哥讲一讲太皇太后当年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趣事好不好啊?”
苏麻喇姑开始讲述那些尘封的记忆,这一刻,过去与未来在她口中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