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就是收割机。”
“这玩意真的能代替人割稻子吗,总感觉不太现实。”
“你看着不就知道了吗,收割机下地了,开始了,快看,一大块地被收进去了。”
“咦,怎么又吐出来了!”
“吐出来的没有谷粒了,全部去后面车厢了!”
“我的天,这也太厉害了,都不需要打谷机了!”
“……”
村民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江晚月也在看热闹,原来这就是联合收割机。
在割稻子的同时,利用机器实现谷粒与秸秆的分离,然后通过传输带,将稻子传送到后面的车厢里。
车厢之中有村民负责将稻子装进蛇皮袋,扔下收割机,将空间空出来……
当然,收割机也不是万能的,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没办法顾及到,还是需要人力来解决。
人力割稻子一天大约一亩半,而这种大型联合收割机能完成八十亩左右。
小荆大队共一千八百亩稻子,光靠收割机也不现实,而且别的大队还在等,宋大海组织村民们和收割机同时开始工作。
花了三天时间,小荆大队的早稻就收割结束了。
然后开始打谷,晒稻子,马不停蹄。
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产量究竟有多少。
等一切处理完之后,公社安排粮站的人过来公开称粮食,全村只要没有活的人,都过来围观。
刘助理和一群研究人员十分紧张的站在边上,这关乎着全国人民能不能吃饱的问题,他们很关心这个结果。
最大号的秤推过来,粮食一袋一袋码上去,工作人员一直在记录数据。
一千多亩地,产出了很多很多粮食,称重量也不是个简单的活,耗时也很长。
去年,小荆大队早稻的亩产是三百八十公斤,放在这个年代,这个亩产算中等偏上了。
围观的人都是农民,对稻子产量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认知的,大家窸窸窣窣低声议论着。
“今年的稻子格外饱满,一根稻穗上结的也多,亩产肯定超过四百公斤了。”
“四百公斤太保守了,我觉得差不多四百八十公斤的样子。”
“好家伙,你还真敢想,要是亩产这么高,今年我们分到手的粮食得多几十斤。”
“几十斤大米,能换回来不少红薯黑面了,想咋吃就咋吃。”
“你婆娘不是在竹编厂上班吗,一个月十八块钱工资,你们家咋还吃红薯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