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一千多年前,灵山还处于燃灯古佛掌权的时期。那时的灵山,远比不上如来执掌时的昌盛,在太上老君扶持的天庭强势压制下,燃灯古佛所掌管的灵山,仅仅能屈居五方五老之列,与崇恩圣地的蓬莱三岛势力相当,不过是稍具规模的地方势力罢了。封神之战结束后,众多道教神仙身死魂归封神榜,燃灯古佛带领的灵山借此契机,吸纳了不少神仙。而由太上老君化胡为佛,安插进佛门的如来,也是在这个阶段进入灵山的。即便如此,灵山的势力依旧薄弱。虽说大量道教神仙进入封神榜后,不再与灵山产生直接冲突,但正因他们入了封神榜,获得正统神仙果位,得以享用三界凡间的香火。相比之下,作为地方势力代表的灵山,在争夺香火方面,根本无法与天庭神仙抗衡。就拿蓬莱来说,也就福禄寿三仙以及七仙较为出名,其余众多神仙在凡间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原本在地府颇有地位的泰山府君,其权位也被天庭派下的十殿阎罗和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所取代。而灵山的情况更为窘迫,在如来等人到来之前,几乎籍籍无名,全靠西方二圣苦苦支撑门面。待西方二圣离去后,又靠着后来加入灵山的地藏王菩萨、如来以及弥勒勉强维持香火。(在本小说设定中,观音菩萨起初位列五方五老,直至大闹天宫时期才加入佛门。虽说观音菩萨名号为菩萨,但最初与燃灯古佛地位相当。)此时的灵山,可谓是要啥没啥,穷困潦倒。于是燃灯古佛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那便是行骗之计。当时的玉帝,也正从成为三界绝对主宰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封神榜那群神仙以及道教神仙听令不听宣的状况,着实让玉帝窝火。于是,玉帝萌生出扶持一个新势力来制衡道教的想法,而背后有圣人背景支撑的灵山,显然是绝佳的合作伙伴。双方一拍即合,玉帝答应助力燃灯古佛在西牛贺洲扩大香火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而燃灯古佛则承诺,日后定与道教分庭抗礼。燃灯古佛听闻,自然欣然应允。就这样,灵山的地盘迅速扩张,半个西牛贺洲都成了西方教的信徒领地。在地府这边,地藏王菩萨以发下宏大誓愿为代价。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虽说地藏王菩萨此生因地狱永无空时,注定无法成圣,但凭借这一宏愿,地道与人道还是给了地藏王菩萨一小片区域,将多余的魂魄交由她处理。地藏王菩萨在处理魂魄的闲暇之际,还大力推行西方教理念——轮回。宣扬这辈子多行善事,下辈子就能投胎到富贵人家,并搞出一套偏离正统六道轮回的新六道轮回说法。白墨拥有六道轮回之力,自然晓得佛门这套说辞纯粹是胡编乱造。虽说白墨自己也尚未完全参透六道轮回究竟如何判定一个人的善恶,但有一点他很清楚,单纯靠烧香拜佛,是绝不可能保证投个好人家的。就如同白墨前世所听闻,人贩子被抓,酒驾或超速撞人者在面临判刑时,痛哭流涕地忏悔。他们是真心悔过吗?并非如此,不过是因为知晓自己要遭受刑罚,后悔行事不够谨慎罢了。(这里作者想说的是坏人做坏事,有钱后再捐款。和佛门推行的放下屠刀和立地成佛是不对的。)所以地藏王菩萨的转世投胎之说,实则是在部分事实基础上进行编造,以此来大力宣扬西方教理念。不过,尽管这套转世投胎理论是虚假的,但却得到了众多富豪、官员乃至皇帝的追捧。原因在于他们自身双手沾满罪恶,急需这样一种精神寄托,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这也是灵山能在西牛贺洲迅速扩大信徒群体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西方教而言,凡人虽数量众多,但那些有钱人的信奉更为重要。只要有钱人相信,他们就会出资建造寺庙。普通百姓见自己眼中高高在上的权贵都信奉西方教,自然容易跟风。而佛门宣扬的理念,又给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苦百姓描绘了下一世美好生活的蓝图,为他们提供了美好的精神寄托。然而,燃灯古佛的这些手段很快就被道教察觉。可对于地藏王菩萨,道教却无计可施。毕竟圣人后土娘娘早在封神时期就已离开六道轮回,这也是地藏王菩萨能轻易获得地道认可的原因之一。既然动不了地藏王菩萨,道教便只能从凡间信徒入手。整治的手段倒也简单,便是运用道教所掌控的五雷法。五雷法不仅能够呼风唤雨,也能使地方遭受干旱之灾。再加上太上老君致力于巩固天庭的绝对统治地位,将道教诸多势力整合拉上天庭,又以蟠桃来稳固散仙之心。如此一来,灵山便被牢牢压制在西牛贺州地界。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但这些并非是西方教难以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底层逻辑存在的问题才是关键。打个比方,若你是一国之君,你期望百姓是愚昧还是聪慧呢?答案不言而喻,世上并不需要太多聪明人,在皇帝眼中,百姓只需听从命令即可,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反而会让皇帝头疼。尤其是在国家刚建立或是末年时期,更需要百姓懵懂愚昧。而佛门的理念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在国家初建时,百废待兴,地方动荡不安,寺庙此时便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对那些历经乱世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百姓宣扬:“咱们的陛下拥有天龙之气,你们只需本本分分种地,平日里积德行善,将来必定能生个儿子,投生到富贵人家。”到了末年,寺庙同样可以安抚饱受压迫的百姓,告诉他们这一切苦难皆是注定,下辈子一定会投个好胎,再过几年便会苦尽甘来。只需多行善事,儿子将来必能高中,做大官。同时,寺庙还会收留一些山贼土匪,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皇帝安抚了地方的躁动情绪。不过,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极为明显。正如前面所说,寺庙会成为包庇犯人的场所,而且大量人口涌入寺庙,国家的生产力和人口数量该如何保证?此外,大量寺庙的存在还会拖垮国家经济。最为典型的便是白墨前世所知的元朝,元朝后期走向崩溃,一方面是因为人种之间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便是寺庙的大量扩张严重拖垮了国家经济。唐朝李世民上位后,首要之事便是清扫各地寺庙。而安史之乱后,寺庙又大量扩张,大肆收敛土地,无数山贼乱民以及逃避兵役之人纷纷加入寺庙,严重削弱了国家战力,拖垮了国家经济。只到了唐武宗时期,又不得不推行“会昌灭佛”,以此打击寺院势力,恢复国家财政。如此一来,西方教在大国发展便困难重重。除非像李世民那样,对全国寺庙数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每家寺庙收留人数、拥有土地数量,并且所有僧人都需官府盖章认可。但这般约束,西方教又谈何发展?随后,西方教又想出了第二种方法——制造苦难。就像之前的狮驼岭,西方教通过在狮驼岭不断培养妖怪,然后将其投放到西牛贺州各地。之后,西方教的菩萨、罗汉们便大显神威,在干扰凡间的过程中,若有若无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获得信仰和香火。这类事情在他们自己地盘上做,道教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道教偶尔也会采取类似手段,只是没有西方教这般频繁。但要是西方教胆敢在他们的地盘怎么弄!那么一群道教大能就会把赶来的佛陀和妖怪剁成臊子!然而,这种方法也只能偶尔为之。总不能一个妖怪刚走,下一个妖怪紧接着就来,真把西牛贺州的凡人当成韭菜肆意收割。况且,养妖怪难道不需要血食吗?所以此类事情只能在某个山村、某个乡镇偶尔为之,弄个妖怪出来折腾一番。要是每次都派个大妖统治一个国家,等菩萨来收服后,没过一两年又来个新妖怪。虽说菩萨依旧有威望,但每隔一两年妖王就折腾一次当地百姓,百姓自然无法忍受,对菩萨也会心生怨言。西方教深知“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明白不能过度消耗百姓的信任。那么,对于需要长期稳定获取利益的产业,又该如何是好呢?燃灯古佛的办法还是继续行骗。:()西游从一只老猴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