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说:“我去造谣了。”
徐妙容:?
“造什么谣?”
为什么要造谣?
脑子里有一箩筐问号,忙不迭用眼神询问徐辉祖,徐辉祖也不隐瞒,只道:“我把倭寇在兰溪和象山做过的事,宣扬了一遍。”
徐妙容:??
不是都知道了吗,有什么好宣扬的?
这么大的事,应天府里该知道的早都知道了。再说一遍,不是浪费口舌吗?
疑惑地看着徐辉祖,又听得:“呸!”
徐辉祖狠狠地啐了一口,想到倭寇的罪行,更是没忍住一巴掌拍到了身旁的石桌上。
啪地一声。
他也不觉得疼。
“天杀的倭寇,真当我大明国土,是无人之境?他们竟敢挟持你,还敢在我大明的国土上肆意妄为!该杀,该杀,该杀!”
一连说了三个杀字,他又道:“不把他们的老巢倾覆,实在难消我心头之气。不让他们彻底对我大明俯首称臣,我心中实在难安。”
“所以大哥,是在造势吗?”
略一琢磨,徐妙容大致明白过来。和朱楹对视了一眼,她又问:“大哥,你想打倭寇?”
徐辉祖不会做无用之功。
费了这么大劲,还亲自出了马,摆明了是铁了心要把事情做成。徐辉祖,这是与朱瞻基,与他们想到了一处。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她看着徐辉祖的眼睛越发亮。
徐辉祖却又道:“那帮子软骨头,成天就知道把以和为贵挂在嘴上。我若贸然说要打,他们肯定会跳出来骂我穷兵黩武。现在我先添了一把火,我看他们还怎么说!”
“他们当然无话可说。”
徐妙容心中颇觉好笑,又赞道:“大哥未雨绸缪,棋高一着。”
徐辉祖的意思,她明白。无外乎是觉得,打倭寇这事,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而阻力,来自朝堂上的“软骨头”们。
虽然朱棣是个极有血性的皇帝,他也爱打仗,会打仗。可,皇帝是锐意进取的皇帝,臣子却是因循守旧的臣子。
某些掉书袋子的臣子,最喜欢拿大国之仪,拿以和为贵来说事。和他们周旋,的确有些耗费精力。如今徐辉祖提前下手,先将百姓们的情绪煽动起来了,而后,在百姓们的呼声下,在众望所归之中,打倭寇这事,就顺理成章了。
毕竟,软骨头们可以与一两个百姓为敌,却不敢跟天下所有的百姓为敌。
“大哥,辛苦了。”
她心中颇觉痛快,已经能预料到接下来几日,朝堂上的情况。出兵这事,不说板上钉钉,也八九不离十能成了。朱瞻基说自己有把握,现在徐辉祖打配合,她唯一关心的是,“谁会做主帅?”
“难说。”
徐辉祖给出了两个字。
以他身为武将的灵敏,和浸润朝堂多年的经验,这事,不是二外甥上,就是三外甥上。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两个外甥,又是经常上战场的,他们不上,谁上?
不过,再以他对朱棣的了解,他觉得,这事到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落到朱高煦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