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抢了你的名字,你也不生气?”这是苏希希第一次问这个问题,她一直有这个疑问,一个人,到八岁多,自己的名字被剥夺,会不生气吗?
谢挽冰刚要回到,忽然眼睛直直盯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面馆,“这里、这里我来过!”
苏希希蹲下来,顺着还在的视线看过去,那是一家山西街边再寻常不过的小面馆,一看就是夫妻店,里面一个系着围裙的女人正在一口大铝锅前削面,白腾腾的蒸汽环绕着她,看不清面容。
“你那时候还不到四岁,我担心你什么都不记得呢。”
谢挽冰摇摇头,“可能是当时我太害怕了,反而那时候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不过怕爸爸妈妈伤心,我一直说不记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面馆。”
苏希希牵着谢挽冰走到街道另外一边的一家面馆里,就在目标面馆的对面,刚好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苏希希点了两碗有名的刀削面,师傅端着一大坨面团,正在不紧不慢得往锅里削,动作娴熟得像是根本不需要眼睛看着。
谢挽冰和苏希希不约而同盯着师傅看削面条,一会儿,热腾腾的两碗面条上桌了,苏希希这才收回视线,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她也喜欢这种跳脱的观察,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愉悦时刻了。
而谢挽冰也似乎很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苏希希很喜欢这一点。
孩子把脸埋进面条碗里,压低声音,“当时我记得有人把我带出火车站,就在这家面馆吃饭,那人不给我吃面,就给我喝了一点点面汤。然后晚上,我们就住在这家面馆的楼上。”
苏希希已经听孩子讲过,她不记得当时拐卖她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对那人的印象很模糊。现在想起来这家面馆,大概是印象很深的地方。
“那么拐卖你的人,一定是和这家面馆的人认识的。不然不会让住楼上,因为这也不是旅店或者招待所。”
苏希希仔细一想,也不对,因为这个年代酒店行业不发达,多数地方入住还要介绍信,所以这种私下的“黑旅店”也不少,不过好歹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了。
“你再仔细想想。那时候你不到四岁,那些大人肯定不觉得你会记事,搞不好当你的面就说了什么事情,如果能想起来,可就帮了大忙了。我们现在,关键是要找到拐卖你的犯罪分子。”
谢挽冰喝了一口面汤,眉毛鼻子拧在一起,想了想,“我觉得很奇怪,我根本不记得拐卖我的人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其他的情况了,我既然记得火车站和面馆,为什么会不记得这个人的长相呢?”
苏希希走之前特意托顾临打听过一下,据说当年是警察局的人接到电话,说有人被拐卖到山西这个小村子,说可能是走丢的谢家女儿,谢功成就立即赶过去,孩子失踪半年多,也长大了不少,而且灰头土脸的,当时夫妻俩一顿怀疑,最后孩子有京市口音,而且见了张天还叫妈妈,两人才信了。不过因为当年拐卖案很多,孩子刚找回去和两夫妻也不亲近,两人还真怀疑过孩子是京市其他走丢的孩子;加上孩子越长大越不像两夫妻,这才给了假的谢挽霞可乘之机。
那已经是许多年前,报案信息不可考证了,所以从报案人入手不切实际。只能从山西这边入手了。
苏希希内心推演了一阵子,觉得谢挽冰说得有道理,为什么竟然孩子记得这么多,就是不记得拐卖自己的人的长相呢?哪怕年龄什么的,也一概不记得,仿佛拐卖孩子的是个隐形人,这可太奇怪了。
第121章她用超越韩牧远预料的……
苏希希心里有着心事,并吃不下太多东西,只觉得面条味道根本尝不出来,再一想,原来自己已经怀孕了许久,虽然还没有显怀,可胃口多少还是受到了影响。
如果真的一年不见韩牧远,那岂不是要自己一个人生下孩子?
许多可能的场景在她心间划过,只觉得想要叹气,可她想起来,听人说,叹气会叹掉自己的好运气,因此只要憋住,对正在大口吃面的谢挽冰说:“慢点吃。咱们得利用这个机会,看着对面的情况。”
谢挽冰抬起头来,问:“苏阿姨,你不舒服吗?你都没有吃几口呢。”
苏希希只好说:“苏阿姨并没有不舒服,只是觉得有点累了。”
“是因为我的事情吗?”
面对谢挽冰的追问,苏希希赶紧摇头,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看见,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孩子进了对面的面馆,而那个孩子不情不愿,一直在推开那个妇女,可妇女的劲明显大太多了,一下子就把孩子拽进了面馆。
谢挽冰也看见了,不知道怎么办。
苏希希心想现在报警是最好的,可是这个小镇子连一个电话亭也不好找,哪里方便报警呢。去派出所的话,不知道有多远。
没来得及想太多,苏希希掏出五块钱,放在面碗底下,拉着谢挽冰起身,“走,我们直接去那边再吃一碗,挽冰,不用怕,苏阿姨在呢。”
挽冰深呼吸一口,紧紧握住苏希希的手,身子还是不太听话,本能抗拒,最终倾斜着身子跟着苏希希进了这家面馆。
时隔多年,这家面馆的老板娘显然没有认出早已经长大的谢挽冰,她热情招呼,“哟,这是刚下火车呀!咱们县城少有这么时髦的女同志呢,是来出差吗?县招待所在往前一里地!直走,您二位先吃面吧,一人一碗?”
苏希希实在吃不下,可闻见那面锅里飘出来的香味,真的诱人,比刚刚那家面馆香了不少,难怪这边的生意似乎好一些,现在店里又进来了几桌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