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68章(第3页)

第268章(第3页)

李思华的考虑是,首先特朗普上位所需的美国政治土壤,已经客观具备。新时空美国制造业,在中国体系的打击下,衰落的程度,相比原时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部乃至不少东部的地区,都变成了工业死掉的“绣带”,这使得红脖子们的怨愤,相比原时空更激烈,如果特朗普能够忽悠到这一部分人,那么他能够上位,还真的不是吹牛。

有了可能性,再来考虑特朗普上位的利弊。最大的利益,无疑是此人就是一颗核弹,必然撕裂美国上层的政治传统,让美国的政治斗争变得非常激烈。别的不用说,他肯定看民主党现在推行的高税率政策不爽,作为“企业家”一定会推行减税,减税又没有新的财政收入,那么特朗普也只能大大地提升美国的国债,让美元贬值,这种新的政策方向,是对民主党原来收割欧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动。于是两党就必然因此而激斗。

另外,从原时空特朗普执政的政治倾向看,此人是个“大美利坚孤立主义者”,一切公开地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前提嘛。他和美国的盟国关系,必然会比民主党时代更差,与欧洲包括东欧的矛盾,也会更加上升。由于此前的收割,欧洲对美国是很不满的,要是特朗普上台,肯定会更不满。例如对东欧的支持,换了特朗普,恐怕会一毛不拔的,这对中国,当然不是坏事情。

至于特朗普会努力复兴美国的制造业,他也不过是能减税而已,就连高油价政策他肯定也动不了,石油集团与共和党可是共生关系,特朗普岂敢去动他们?原时空他连医药集团也动不了。减税对于企业虽然是利好,可是并不能改变其高成本的情况,所以美国制造业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李思华有点还是很佩服特朗普的,因为此人大概是二战后美国政客中唯一能做到“言必行”的独苗,原时空特朗普在竞选时承诺的事情,他至少每一件事,都力图去履行自己的诺言,当然也没有两件能做到的,“行必果”是根本不用说了,但那其实不算是特朗普的责任,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腐朽了嘛,而且特朗普很多时候“政令不出白宫”,也是无可奈何。

但言必行已经很不错了,特朗普在原时空,能够得到很大一部分美国人的支持,也是与他的这种特质分不开的,至少能让美国人看到他在努力,即使努力没有什么成果。

美国的政客,一般在选举时的承诺,在当选后,几乎都是扯淡。但特朗普可是会当真,这些承诺几乎都是为了满足“民权”的,与“资本权”的需求完全不一样,这样特朗普与两党“建制派”的冲突,就必然激烈。

总之,美国已经具备了原时空那种政治上撕裂的土壤,如果能让特朗普这个异端再去搅合一下,恐怕就能够成型。一个政治上分裂的美国,对于现在的中国,绝不是坏事。

特朗普在共和党内最大的对手,肯定是小布什,此人是典型的建制派,可偏偏,美国已经发展到了民众讨厌建制派的新时代,特朗普很有机会的。

美国的政治发展,进一步偏离了原时空的轨道。

第435章消费主导的大时代

下班了,杜孟源走出工厂,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本月薪资7000多元,已经到账,他吁了一口气,又可以松活半个月了。

杜孟源一向被小伙伴们视为“月光族”的典型,每个月上半个月永远过得比下半个月潇洒——上半个月下馆子,下半个月吃食堂。总是一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派头,所以有个“半仙”的绰号,这并不是说他像个算命先生,而是说他每个月中,有半个月的日子快活得像神仙嘛。

其实杜孟源自己觉得,他并不像同事们说的那样没心没肺,他心里是有数的。现在不过是过两年舒心日子,等到有了女朋友以后,日子当然不能这样过下去。当然到那个时候,他也不想亏待自己的,像父母那样存一辈子钱,在他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光顾了存钱,老是过得紧巴巴的,有什么意思呢?

同事们并不知道,杜孟源也是存钱的,不过他每个月存薪资的10%即700元,多了不存,他觉得这样的存款,已经是足够了。

为什么只存这些?杜孟源曾经与父母争论过,他的观点是,在国内没有什么用大钱的地方嘛,国家都安排好了。最大的一笔是组屋,但是每个月1000多元就够了,等他结婚的时候,还是两口子一起负担,每个人不过是几百块。

医疗有医保,有了孩子,教育十年免费,大学的费用也是成本价,又不高。买车也是分期低息——国家不允许汽车金融暴利。就连购买大件电器啥的,也可以分期,利息都很低。中国的“消费贷款”,都是作为一种营销的手段,根本不允许搞成高利贷牟利。

所以存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有个10%存款足够了。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消费,如果你不消费,我不消费,像是自己上班的厂子,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去?真要用钱的时候,只要有工作,随时都可以个人贷款嘛,利息又不高,慢慢还就是了。

小杜的父母说不过他,只好听之任之,不过他们的习惯,是不会改的,孩子大手大脚,做父母的只好多储蓄点,万一小杜和家里的其它两个孩子,到时候要用呢?

类似杜孟源这样两代人的“思想代差”,现在是很普遍的,2001年的年轻人,完全是从新中国的富裕年代成长起来的,按照老辈人的说法,就是从小没吃过苦,所以大手大脚地消费,也不相信未来会有艰苦的生活,需要靠储蓄来扛。

小杜与他的同事们并不知道,这一代的年轻人终于敢于消费,实实在在是让计委、经委等中央经济工作的部委们,感到了欣慰,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强化各种社会保障,固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但在经济上无疑是希望鼓励消费,让家庭都没有后顾之忧嘛,少存点钱,多花点,消费强劲,才能拉动国民经济嘛。

可是中国人对过去苦难的记忆,实在是深刻,一直到九十年代,这些经济机关都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美国,可是储蓄率居高不下。美国佬的储蓄率低到了4。5%,这当然也不好,完全花光了,一旦经济下行,这些美国人自然要吃大苦头。中国人就反了过来,储蓄率一度高到了45%,是美国人的10倍,几乎赚2块钱就要存1块钱,这当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两国表现了两个极端,美国过于消费,中国过于储蓄。

长期的发展建设,解决了中国人现代社会的三座大山“房产、医疗、教育”,消费确实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并没有能达到理想的状况——让平均储蓄率下降到15%20%。

经济发展依靠所谓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在中国,最后一项净出口大约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中国并不是那种“重商主义”要搞贸易顺差的国家,而是非常注重贸易平衡,所以总出口与总进口的差距很小,在庞大的GDP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重要的就是投资和消费这两项。在早年,无疑是投资更重要,所谓的两条腿走路,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本来就是一种以投资拉动消费的策略。那个年代,投资的效率和经济效益都非常高,自然以投资为重——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太多的余前,消费不强问题也不大,投资占比是绝对多数。

但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消费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因为GDP的规模太庞大了,单独依靠投资推动的经济成长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反了过来,是消费拉动投资,投资再促进消费。投资与消费之间,逐渐形成了“双循环”。在这个阶段,存款日益庞大,代表大量的消费潜力没有被发挥出来,而是沉淀了。

虽然这些存款,可以被国家借出来投入建设,但拉动作用就要次一级,因为国家的大型建设,也进入了后期,效益是逐步下降的。

简单地说,如果上百万亿的存款用来消费,那么各种电器、电子产品、服装、娱乐、旅游,大量的产业都会受益,其产业规模扩大,就业增加,薪资增加,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循环。

相反,这些钱存在银行里,只能是借给企业或者国家,在新时空,国家其实无需那么多的存款借用,因为有着大量的国企,其利润和资本本身就可以调用。而借给其它企业,如果消费市场比较萎缩的话,又能创造多少新的效益?

所以鼓励消费,日渐成为重要的国策,过去的两条腿走路,现在变在成了三架马车——基建、产业与消费。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可以观察到的,那个时候主力的消费人群,例如3040岁的人,传统观念还是很强,虽然国家已经有了完善的保障,但他们的消费态度仍然非常保守,存款数额和储蓄率,居高不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