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它与铁路和公路的运费比率,大致是1比4比30,水运的劣势如同海运,时间慢;但其优势也很明显,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更关键地是,水运网能够构成一个经济小区域内低成本的资源整合,这在经济上的优势就非常大。如果其它的经济元素大致一样,但是成本最低,成败可想而知。经济地理上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对华北平原的基础优势,就在这里。”
“我当年在美国的时候,就对密西西比水运网印象非常深刻。这条大河有近50条支流可以通航,通航里程大约16600公里。其上游可与五大湖相通,下游可至墨西哥边境和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从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因此它成为了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每年的货运量在5亿6亿吨,约占美国内河航运的60%。美国非常多的城市,是因为这个水运网而发展起来的,这就像沿海的海运城市一样。”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水运网的优势并没有减弱——成本是明摆着面前的,这个优势不可动摇。尤其是小区域内,运输的短距离,弥补了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弱点,这是其它交通方式比不上的。”
“所以我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华北打造一个人工的大水运网?”
陈子华脑子里一下乱了,华北平原凭什么能够打造水运网?最起码的条件都不够呀,缺水嘛。哪里来的水呢?莫非是从藏水那里引下来,可那里能满足西北,就不错了呀。
李思华看着陈子华有点呆滞的神情,笑了起来说道:“我这个想法,也是有点疯狂的。主要是由于两项科技的发展,所以才有了这个设想。”
“第一个是科技上意外的突破,我国核电领域的混合堆技术趋于成熟,这比我预计的要早了20年以上,一个混合堆,相当于现在30个裂变堆的发电量。这还在其次,关键是发电成本的巨大下降。这意味着在沿海,我们可以获得高度廉价的电力。”
“第二个科技发展,则是海水淡化的相关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实用的程度。”
“把这两项科技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当然是源自海水的大量淡水。华北平原本来就有一些沉降,因为地下水开采还是太多。所以得到淡水,除了补充生产和生活用水外,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回补地下水。而我现在的新想法,就是再进一步,干脆打造一个能制造数百亿立方米淡水的体系,在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人工水网建设,打造一个类似江南和南粤的密集的水运网!完全弥补华北平原在发展经济上的这一最大的基础缺陷。”
陈子华目瞪口呆,领袖的这一块“天外飞石”太出意料了!都是一个脑袋,为什么领袖总能有这样完全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有现实可行性的思维呢?自己才53岁,可是与领袖的思维比起来,恐怕领袖才是53岁吧?自己才是86岁的老朽了不是?
他的脑子里迅速地过了一遍,确实有可行性啊,主要是初期的时候要求的规模大,但等到水运网形成,又不是全部的水,每年都要流入大海,每年补水几十亿到百亿立方米,可能就可以维持这一水运网了。而因此建设的混合堆核电站以及海水淡化网络,也不会浪费,电力肯定是需要的,而淡水,用管道输送热河和察哈尔等一些更缺水的区域就是了。
陈子华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对李思华说道:“领袖……这个主意,太妙了,华北变江南,又一次的改天换地!太妙了!”
无视陈子华的激动,李思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她又说道:
“想到这个主意后,我又突然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那就是,为什么不干脆,在中北和西北两大新的大市场,也各自建成一个新的大规模水运网,来大大改善这两个地域的基础经济发展条件?”
陈子华已经听呆掉了,领袖居然还能再推一步?又是什么新奇的想法?他听到李思华继续说道:
“中北大市场,我国本土以北蒙八省为主,这些地域非常缺水,水运网本来连门都没有,根本是一个无法考虑的问题。但如果有了亚俄,则一切皆有可能。”
“已经达成的贝加尔湖输水工程,是1000亿立方。但如果亚俄成型,我们就可以考虑叶尼叶塞河以及鄂毕河的水源,这两条河加在一起,年径流量超过1。2万亿立方米,这是非常大的水源,而现在苏联,利用的程度非常差。”
“中北大市场,除了贝加尔湖引入,只需要再加上叶尼塞河引流1500亿到2000亿立方米水到北蒙八省,有了25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源,中北水运网就不是白日梦。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人工运河的方式,将所有要发展的城市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张庞大的水运网。所有的地理高差,都可以用现代水利工程的科技成果,来建设克服。”
“西北大市场,由于蒸发量大,我们现在引入的2000亿立方还不够,再加上未来南水藏调再引入1000亿立方可能也不够。但从鄂毕河再引流1500亿2000亿立方米呢?难道还不够吗?”
“这两个地区水运网的问题,无非是冬天可能由于严寒而断航,但即使只能使用半年,这也是了不得的基础经济发展体系,必然能大大地促进当地的经发展。水运网的低成本,到底是重载铁路不好比的。”
“通过水运网解决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本土,在亚俄和中亚,同样要把所有城市,尽量用水运网串联起来,这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西北大市场从长期来看,未来还可以考虑通过哈萨克的黑海运河。从新疆两省到巴尔喀什湖,这是淡水运河。而从巴尔喀什湖向西,打通咸海、里海、黑海,接入地中海,这是咸水运河。”
“这样西北的水运网,就可以通过这条黑海运河,直抵地中海欧洲,这将对于西北的经济,起到怎样的加成作用?中亚沿着这条运河,就必然崛起大城市。”
“在这些基础上,未来的最后一步,就是打通全中国的水运网。目前东北水运网最为完善;东部地区在华北水运网完成后同样完善;西南水运网原来受限于崎岖的地形,但通过这些年的水利建设,也趋于完成。而如果我们能坚持中北和西北两大新水运网,再将五大水运网全部打通,那我们就完成了一个水运的中国。这是福泽子孙万代的大事业。”
看到陈子华有些傻呆的样子,李思华不觉莞尔一笑,说道:“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超级工程系统,难度和规模,决不下于我们现在的红旗调水、南水藏调储能和东水西调储能三大工程。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来完成。”
陈子华重重地点头,他内心很激动,说道:“领袖,我明白,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即利用超级工程,不断改善和建设高质量的我国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市场、科技工艺应用市场和人口大规模的就业市场。累积起来,就会远远甩开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根本无法组织类似的超级工程。”
李思华笑笑:“我们能这么干,还不仅仅是因为社会主义体制,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全球第一强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和人防力量,来保护这些工程。否则,人家几颗炸弹,就会让其中的一些工程泡汤的话,那也没必要建设了。无论如何,在这些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都必须深入地考虑军事防御和风险,有备才能无患嘛。”
“我们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钢铁、水泥等与基建相关的产业,除了一些实在落后的、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产能,确实要淘汰外,大规模的产能,一定不能轻言淘汰,淘汰容易,复兴起来就困难了,尤其人才一流失,没有若干年,根本弥补不过来。中央需要努力为这些产业,创造新的有效市场空间,只有在大规模的应用中,相关的科技才能发展得更快。例如没有大基建的话,刚有苗头的防水耐高温还绝缘的石墨烯建材,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陈子华:“红旗调水工程之后,有南水藏调和东水西调;组屋人居工程之后,有1000平米大组屋计划;全国水利系列工程之后,有水运中国大计划。再加上不断开拓的海外基建市场,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晋级,我国就可以保持大规模的先进基建能力和掌控这个全球市场。”
他感叹道:“主席曾经写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面的半句,如果这个水运中国计划完成,大概我们就算实现主席的夙愿了吧。”
李思华也感慨:“我国的实力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春风杨柳万千条,都能实现了。不过六亿神州尽舜尧,太难了,人心多变,总是难以满足的。到了现在,每年还不是有人要申请跑到爪哇去?”
陈子华不以为然地说:“少数跳梁小丑,不值一提。不过领袖,今天我们谈的计划,一切的基础,都是必须掌控亚俄和中亚的战略领导权,而不是让两地的新政治强人,以民族主义的名义私心自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军事、情报、舆论等全面力量的深度和广域切入,确实必不可少。我会推动中央制定详细的计划,立即开始前期的系统工作。”
李思华又想起一件事,说道:“东欧巨变,西方得意得狠,尤其是美国。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教训。我的意见,可以推动南美厄瓜多尔的革命了,然后支持哥伦比亚的游击运动升级,让美国人紧张起来。把哥伦比亚搞成斗争的前线吧,让美国人在此大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