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等西方国家都消停了,除了舆论攻击,他们也不能做什么其它事情,于是坦桑尼亚的大建设,开始加速进程。
首先是中国的30万干部,以及次大陆超过10万的干部,以及增加的15万教育体系的人员,伴随着大量的粮食运输,来到了坦国。新的计划直接将原来的20万干部,增加了10万;教育体系增加更多,原来有差不多5万人,现在是直接增加到了20万人。整个中国系统在坦国的存在,不算军队,就高达50万人!这是以移山倒海之势,来快速改变坦桑尼亚!
这是因为李思华发现,年复一年的流动民兵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模,渐渐有溢出之势,现在不是人才少了,而是开始有点多了。既然有多的,那干脆对坦国多派出一些,他们也是在海外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这本来就是干部新的使用途径之一。
在这样强大的干部力量之下,又有事先长达10年之久对坦国各方面的顶层规划,所以坦国的大建设,推进的速度很快。
6月份,坦国GC党顺利竞选成功,成为坦国执政党,这其实是最后的选举,GC党立即按照中国顾问团的设计,修改了政制和宪法,将坦国明确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就是坦桑尼亚特色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制度。
甚至连坦国的语言,都变成了以班图语为国语,而以中文为第一外语。原来的官方语言英语则被废弃,变成了大学里的一门选修语言。
在军事上,坦国组建10万国防军,包括6万(5个师)的陆军,以及2万空军,2万海军和其它部队。当然,现在除了陆军,其它都是个空架子,要在中国军队长期教育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而一些中级和高级军官,还要送到中国军校去学习。
教育上,除了开始建立正常的9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开始只有小学),所有13到22岁的青少年,都被一个“坦桑尼亚青少年扫盲训练营”的新组织纳入,由于此时坦国的出生率很高,这10年的青少年,足足有210万人左右,这是按照中国规划未来坦桑尼亚的一代“新人”,说白了,这里的成年人都废了,能参加一些国家建设和农业劳动,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这些青少年,在训练营中,自然是以半军事化的方式,让他们快速形成政治思想理念、小学文化程度、能够有纪律、服从和劳动理念,不再是原始的部族分子,而是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新青年。其中的优秀分子,自然是教育程度再往上走,直到被选拔进入中国为坦国建立的大学。
这些青少年,才是中国计划中的未来坦国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乃至工业和农业体系的主力人民。
更重要的,当然是快速为坦国建立起经济体系,否则难道让中国一直养着他们吗?必须要实现平等交换。
利用坦国现有勉强可用的交通体系,首先进行火电站和输电网的建设,中国还派遣了大批的工人,在坦国中国人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120万人。坦国有比较丰富的煤炭,建设火电厂是可行的。当然这个国家水电资源丰富,但因为建设周期长,所以只能是慢慢来。
在火电站和输电网建设的同时,大于有30个左右的重点工业工程开启,主要是金、煤、铁、天然气、镍和磷酸岩等方面的开采和加工,水泥、木材和钢材三大建材和化肥的生产,在这方面有基础后,再启动五小工业,覆盖坦国主要的人居区域。
建设速度最快的,是几个大金矿,因为金子挖出来,就是直接的钱,而坦国的金矿又特别多(金矿石估计储量80万吨)。中国在这个开采领域,尤其是大规模采金领域,是全球最有经验的,正好符合坦国的需求。
几条主要的战略公路,例如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计划中未来新首都多多马等地的几条放射线状的公路,在坦国能生产建材之前,就提前开工了,暂时建材由次大陆南部海运到此,这也为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建材方面的新市场。
整个坦国5年之内的投资计划,是一个“百亿人民币计划”,相当于40亿美元左右,前期由中国垫资贷款,随着矿业的开采,坦国再逐步偿还,按照中国专家的预估,大约8年之内,坦国就足以归还全部贷款,单单黄金开采,就足以偿还15亿美元左右。
对整个坦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交通、通讯、采矿、电力4大系统极其配套初级工业以外,还包括农机、造纸、食品、纺织鞋服、小化肥等其它产业,基本的建设目标是5年形成次大陆那样初级工业的框架,而在10年左右时间形成一个非洲的新兴初级工业国。这个时间目标,恰好是与210万人的青少年培养时间匹配的。
坦国现在有大约10%的人口,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还有10%人口在其余城镇,这就算坦国的城市人口了,这些人中,要选择一部分进入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是不太废、还能被教育服从纪律以及能够有点学习能力的人群,即使他们效率很差,但还是能干活就行。其它的,主要通过城市商贸和服务业吸纳,例如小商小贩等。
根据工业的需要,坦国GC党开始将那些壮年人,以女性为重点,选择部分老实一点的人,纳入中国开办的各种“技术学校”中,试图让他们能学会一个工种,成为未来坦国工业体系中的初级工人,毕竟那些青少年被培养出来,还需要时间。
农村人口则超过了1000万,如果按照原时空坦国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破产,然后来到城市谋生,形成了坦国的城市贫民阶层,达累斯萨拉姆并不是一个有着很多产业的城市,可是在2020年左右,居然有了600多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10%,简直是匪夷所思。
在新时空,当然不能这样。由于坦国的文化程度,还无法建立大规模的乡寨类型的复杂体系,因此主体还是一个个的“种植园村落”,大约1500人即300350户构成一个村落,在中国干部、本地干部混合形成的组织核心管理下,利用中国提供的大量农机,开始开垦大量的荒地,将之变为良田。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和教育坦国的农民。
6000多个“种植园村落”的建设是很困难的,主要就是当地人的愚昧无知,以及所谓部族的头人阶层,对他们而言,靠口舌说服是没有用的——对于原始部族成长起来的、甚至连基本的善恶观念都不清晰的人,靠道理说服吗?根本听不懂的。总是需要使用军队(后期是组织起来的自卫队),在暴力胁迫下,打散各种部族,将之分散迁移到不同的村落,然后在充足粮食的诱惑下,让他们逐步学会服从命令和遵守纪律,并参与劳动——武器的批判才是最犀利的。
对于坦国这样的底层社会,用“尊重和做思想工作”的模式是不行的,只能是先简单粗暴地让他们学会组织起来劳动,因此而获得报酬,不断教育培训,形成他们习惯于遵守的规则,就像他们过去在部族中学到的规矩一样。
事实上,干部们在坦国发现,虽然这个国家几乎都是信仰宗教的,坦噶尼喀(大陆)居民中,有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有3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则信奉原始拜物教;而桑给巴尔99%的居民,几乎全部信奉伊斯兰教。但其实,信仰是对原来的上层阶级的,大部分的底层人民,宗教对于他们,不如说是一套“祖传的规矩”,都还是那种原始地对自身不了解事物的“敬畏”,而不是真的因为相信了所谓宗教的“道理”。
中国人和次大陆人灌输给他们的,一开始也被底层人,当作一种新的“宗教仪轨”来执行,不过这样也好,很多方面就不用太多解释,让他们跟着做就行了,例如耕作,他们原来都是洒下点种子,就等待最终的收获,中间什么都不管的,真正的看天吃饭,但现在干部们教育他们,按照真正的农耕技术来耕作,要向他们解释清楚的话,很困难,所以就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按照这一套执行就是了,最后的收获会最多,很多人也把这样的事情,看成“神迹”。
干部们对此也只能叹息,这个国家的长期希望,还是要等待那些被教育出来的青少年,靠现在正当年的这一代人,是完全不行的。
不过有一点很有利,那就是人力成本,基本上粮食足够就可以,本来很多人没有粮食,都可以靠着天然瓜果和狩猎过活,有了中国提供的大量粮食,可以吃饱加上其它的提供一些衣服就行,在这里初期搭建简单的窝棚,就可以提供住所,这是非洲的好处。
第334章干部决定革命与涟漪
西元1967年中,中央组织部长李洛,来向李思华汇报坦桑尼亚干部的工作情况。
仔细地听完李洛的汇报,李思华感叹了一声:“终究还是干部决定啊,革命有了方向,干部就是关键,组织决定效率。这样的模式,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支部建在连上。”
李洛微笑着说道:“是啊,坦桑尼亚在非洲很有代表性,如果只是依靠当地少数的进步知识分子,是无法真正推动非洲革命的,因为民众确确实实愚昧无知。台上的执政者,可以将国家打扮成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与殖民时代的部族并无区别,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得很慢,至于思想,几乎都停留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