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时空,可是在这个项目上用了“举国体制”,当时采用“大兵团作战”的研究方式,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进行研究,单单是为了充实研究队伍,相关部门就从当年的毕业生里面,挑选了三百多从生物或者是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牛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正因为不计成本的投入,原时空这个震惊全球生化界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在科技还非常落后的中国诞生。
但是在新时空,现在的这个成果,却是“水到渠成”,整个研究小组才刚刚15个人。单单在生物化学这个领域,李思华敢说在1965年这个年份上,新时空比原时空至少要强大几十倍,大量的研究成果,开始喷薄而出。
新中国的科研格局和力量,大致可以算是从西华时代1935年开始全面布局发展的,之前只能算是筹备阶段,从1935年到1965年,大约是30年。经过这30年在科技上的蓄积和发展,终于开始进入收获的爆发期。
在这30年内,本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了8500万人,其中理工科大约有5800万人,而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生,超过了850万人,理工博士的毕业数量,则已经超过了80万。
按照欧美标准统计的研发人员,到1965年数量超过450万人,大致是美国170多万人的2。5倍,中国一家的总量,已经超过欧美研发人员的数量总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和工业的实验室体系,现在全国统计国家、大学和企业等机构的实验室,已经超过了4万个,是美国的2倍多。
这才是移山赶岳的伟力。在李思华看来,最顶尖的科研力量,中国或许还稍逊美国一筹,但确实已经是一线之差,无数在原时空,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在最近的十年中不断涌现出来,在她能看到的顶尖科学家名录中,陌生的名字恐怕要占到99%。
所以在李思华的判断中,她认为再有58年左右,到1973年之前,中国的顶尖科技力量,必然可以赶上美国。届时顶尖不落后、普通研发人员至少是美国的3倍,中美之间的科技水平,就将进入一个逐步的逆转期。
这就是连续三十年高投入的成果,在教育和科研上充沛的资本投入,以大规模实验为科研导向并在实验上大规模投资、吸取了前世中美科研经验的先进科研体系,远比原时空合理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体制,这一切的综合,使得中国能够快速地追赶美国。
她现在已经不太担心那个最关键的领域,即电子信息领域,可能被美国追上和超越,在几十家混合制品牌企业成立后,迄今为止她的观察,绝大部分技术领域的进展是良好的。
现在生化和医药领域也有赶上的征兆,或许再有10年,在这个原时空中国相对比较落后的科研领域,也能追平美国。
现在看来,最落后的可能还是材料,因为这个领域,需要长期大量地积累实验数据,中国材料工业界的数据还不够。按照专家们的评估,认为至少还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来追赶。
科技的进步固然可喜,但李思华内心最高兴的事情,并不是这一件,而是在她看到了对今年美国GDP的预测之后。
时间已经接近1965年的9月底,对美国全年GDP的预测已经是八九不离十,数据可靠性很高,而当李思华看到CFIA经济部,综合美国所有权威财经机构的预测后,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65年美国GDP预计为7100亿美元,预计偏差不会超过正负50亿美元。可是原时空美国今年的GDP,应该是7430亿美元左右,新时空至少减少了280亿美元,缩减率几乎可能达到4%!
1965年,中国的GDP已经突破了3万亿人民币,接近1。22万亿美元;人口突破10亿,达到了10。2亿,人均GDP1280美元左右,已经相当于美国的31。6%,在中国人口规模仍然狂飙的时代,人均GDP却从相当于美国的14到现在接近美国人的13。最近的5年,中国在人均上大大地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现在,中国GDP的总量已经是美国的1。7倍,离开李思华设定的世界革命“大燎原线”即2倍,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美国GDP这个4%缩减的意义,但李思华很清楚,这代表着美国的力量,相对原时空开始有了根本性的缩减趋势!这是历史大势即将变化的重大趋势!
李思华是个对数字极其敏感和记忆力极好的人。在她前世在学习经济学期间,她记得美国从大萧条过后,每逢五逢十的所有GDP数据,就是因为记得了这些间隔性的数据,几乎可以倒推出美国所有年份的大致GDP数据,所以她对1965年美国数据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出错!
实际上,前几年美国GDP数据已经开始逐年低于原时空的数据,但李思华还无法确认,但到今年,她终于敢确认,美国经济缩减的趋势,终于开始发展,这是她期待已久的时刻!
其后的几天,她对美国数据做了详细研究。按照她自己的研究,导致美国GDP开始缩减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时空美国的市场,大大缩小,大约只相当于原时空的34,少掉了四分之一,导致美国各大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应缩小。
这很明显,新时空美国没有了日韩和东南亚市场,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的出口,绝大部分也被中国替代,而即使是西欧,民用品的市场,中国也占了很大的份额,因为产品性价比远远超过了美国嘛。
如果说美国在原时空,是在美元霸权形成后主动的“去工业化”,那么在新时空很多中低端产品,就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被迫地去工业化。
中国一直警惕着美国最终会以其西方霸权,努力将中国踢出美国及其西欧盟国的市场,就像原时空的“脱钩”,但这种举措是双输,现在中国与西方本来的高技术贸易就很少,中国买不到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同样对西方这类产品也是禁运,双方都是“低层次”的贸易,中国购买的大头,就是矿产资源和一些通用设备,而输出的大多数产品,是民生工业品和日用品。
所以美国如果主动脱钩,那么美国和美元剩下的市场,就真的只有美国、西欧、南美和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了,当然,李思华一直觉得,美国最后还是会脱钩的,这是其资本主义霸权的反动性,必然会反应上来的,这些年她通过德州财团等,在美国构筑了对华贸易强大的支持圈层,但这个圈层并层不足以构成防火墙,一旦脱钩变成美国的“政治正确”,那就无法逆转。
第二,就是美国内部民权和黑人运动斗争的激烈,大大超过了原时空,干扰了美国正常的经济运行。
第三,就是不少这个时代新经济的增长点,被中国抢先分割了大量市场。例如家电业,电子元器件这几个行业,现在都是中国出口欧洲甚至反出口美国的主要领域。前世她听说过的一些美国品牌,在新时空甚至没有能成长起来。
得出结论后,李思华的内心掀起了波澜,她觉得,已经酝酿了20年左右的另一个大计划,可以开始准备了,时间可以定在8年之后的19731974石油危机阶段。
她冷静地推敲和估算着届时中国可以达到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
1958年中国第一艘实验型的核潜艇下海测试,1961年,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正式服役,按照每年24艘的速度增加,到1973年预计有30艘左右。而从今年即1965年开始,已经是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了。
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去年下水,今年正式服役,全部6艘,可以在1973年之前全部服役,构成新中国真正的的潜射弹道导弹全球性威慑力量。在这方面略落后于美国,但追赶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