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支持下,已经取得了远高于底层人民的收入,他们应该满足,难道要我们用更高的税收来调节吗?要是不满意,想拿这点可怜巴巴的分红,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收入主动降下来。”主席哈哈大笑。
她对前世的所谓“第三次分配”,说白了就是慈善分配,是不以为然的。社会主义要靠慈善?那作为底层人民代表的党,干什么去了?
她向主席进一步解释她的想法:
“这是社会主义的福利政策,美国和西方正在大力建设和发展他们的福利社会,企图以此来压倒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国际民心。但他们的福利政策,是以高负债为代价的,而且有些福利过头了,会滋养一大批懒汉。北欧那种国家人口少,资源多,又在二战中占了作为供应国的大便宜,养得起。我们这样的国家可不行,所以这种人民分红,只是补充生活的不足,但金额无法让有些人可以躺平不干活,本质上,我们的人民必须是真正的劳动者。”
“另外一方面,是地方国企的问题。目前的国企以央企为主,地方国企正在逐步发展,明年即西元1957年,要把地方国企纳入地方人民分红计划。每个有国企的省、市,也必须进行分红,不能仅仅是集体所有制对员工的分红这样的小范围。地方国企的投资取之于人民,也必须将利润回报于人民。”
“这还可以促进省级和市级竞争。哪个省的国企搞得好,人民的分红就多,政绩就比其它省出色。当然,不能让弄虚作假和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发生,而且对于直辖市之类经济超前的地区,必须有一定调整,否则其它地区的群众不满意。”
“所以最后,可能就会形成人民的基本收入,来自三部分,劳动工作收入、地方国企分红、央企分红,后面的两部分,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分红型福利。”
“这还会对国企的管理层产生压力。除了那些政策性亏损的国企,所有的竞争性国企,除了大投资期间、技术改造以及重大新产品的开发期间,其它时间,就必须通过改善运营来创造利润,否则管理层管理着国企,又没有大的开销,却长期不能提供利润和分红,那要他们何用?”
主席内心激动,他拿着烟,在院子里踱了几步,转头对李思华说道:“好好好!我坚决支持!社会主义的好处,要让人民直接体会到,直接享受到!”
他又笑眯眯地对李思华说:“你这可是又将了赫鲁晓夫一军啊,啊看他在苏联怎么搞?他们可还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呀。”
两人哈哈大笑。赫鲁晓夫还不知道,他“人在家中坐”,可是从中国飞来的一口黑锅,已经在他的头顶晃晃悠悠了。
李思华的提案,得到了政治局的一致支持,在那个时代,这种政策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有些人可能有腹诽,觉得用在投资上,不是能更快地促进经济成长吗?但谁也不敢说出来。而且李思华说了,现在国家必须开始重视消费了,消费的作用对于很多产业,并不比投资的作用低。
西元1956年3月1日,在国庆之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整个版面发布了《中G中央关于实施人民分红体制的决定》,而全国和各地区党报都用头版头条,转载了这个公告,立即轰动了全国!
决定规定了初期试行的机制,详细阐述了国家这个做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经济基础,甚至对比了中国这种社会主义的福利机制与西方福利社会的不同。
人民群众可是奔走相告,乐开了花。很多老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截然不同。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那些他们羡慕的国企,也是他们自己的,自己是这些国企的股东!社会主义的国企,是底层人民共有的!而不是国企的员工、更不是什么特殊的一部分人所有的!
按照规定,每年的分红是浮动的,要根据每年12月25日最后结算的数据为准,在第二年的1月15日前完成计算,在第二年的春节前,发放到每个人的账户中,这是党中央给每个底层人民每年的大红包!
在《人民日报》和各大党报上,每3个月会发布一次国家统计局和人民分红基金中心联合发布的“分红预测”,而每个月都会公布一次“预计分红贡献榜”,分为“总额贡献榜”、“增长贡献榜”等名目,每个榜列出全国企业的前100名,这其实是一种嘉奖,在次年的1月,会正式定榜,上榜企业将获得国家褒奖,这是无上的荣誉。不过,唯一有点违和的,就是后来中烟总公司,总是总额榜永远的第一名,没办法,中国的烟民多嘛。
未来地方国企,则将执行类似的政策,只不过范围是在地区之内。
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人民分红”政策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普通的人们,是在计算着每年可以拿到多少分红,未来可能会增加多少。有的家庭,已经在算计怎么用这点钱了,这是国家给的,无论多少,都是最喜庆吉祥的。普通人中只有老人们,有点遗憾,如果是发现金多好啊,可以给娃儿们存起来,但国家可是要求,必须在一年内消费掉。
国企的职工和干部的反应,大多数是自豪,这是所属工厂和企业,对人民群众的贡献,我们的劳动和努力,让国家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一些知识分子,难免有点酸溜溜,他们的收入超过普通人,很多人是享受不到“人民分红”的。不过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承认国家这样做的合理性,这是对底层人民的福利,符合中G作为底层人民代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需求和意识形态。
中国作为世界前三的大国,又相对苏联开放,因此现在国内,有很多国外的驻华新闻机构,派有驻华记者。这个公告,首先让他们目瞪口呆,然后立即传遍了世界!
第二天即3月2日,这个消息几乎成为了全球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就算是美国和西方也是一样,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了不得的大事件!
偏向民主党的《华盛顿邮报》还专门刊发了社论,认为中国新颖地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福利模式,这也是对西方福利制度的挑战。冷战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挑战无所不在,福利也成为了新的战场,谁能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得更好,谁的社会制度,就可能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国此举,让欧美福利制度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不能轻视。
很多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都开始重点研究中国的这个“人民分红体制”,在媒体和经济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评述中国的新制度。
持有反对态度的,最激烈的就是弗里德曼这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他们本来就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他们的批评,集中在认为国企本来就是低效率的,而这样的拿走利润,会让国企的效率更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云云。
而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的主流派系,即萨缪尔森这一派,有些忧心忡忡,他们指出,由于美国社会都是私企,因此发展福利社会,就只能是以政府税收财政为基础,而财政是不足的,这就导致国家债务增长,实际上是借债来维持部分的福利。
但中国这样社会主义的福利体制,福利是来自于国企的利润,这不会导致债务问题,从长期来看更加可持续,这是对欧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巨大挑战。
苏联的赫鲁晓夫等人,果然如同主席和李思华所料,感到自己又挨了当头一棒,冷静下来之后,他们觉得不能追随中国,否则苏联的威信在哪里?可是必须要有一个能和中国“人民分红体制”相媲美的制度,否则社会主义的人心,都跑到中国那里去了,这让他们很不爽,但也没办法,只好动员了很多苏联经济学家进行研究,希望很快提出“苏联方案”。
不过赫鲁晓夫觉得,苏联人的收入,仍然远远领先于中国,苏联的福利也比中国要好,只是没有采用中国这种直接的方式罢了。但是,中国的模式,对于普通人的震撼太大了,一元钱的投入,却出来了至少十元钱的效果,这让他很郁闷。
他还不知道,中国的这个新政策,对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仍然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革命者们,有了多大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们,也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他们的看法,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们,也都在思考中国模式的利弊。
就连远在南美的卡斯特罗兄弟,都为这个政策激动不已。卡斯特罗在“七·二六运动”组织的会议上,激动地说道:“中国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革命。国家的企业,就是底层人民的企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就是要向底层人民们分红,让他们能够享受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