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最初始的部署后,白榆看着身边三十多个新老手下,忽然感到,自己确实挺讨人嫌的。假如自己是某单位的保安,带着一两个人守在保安室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动辄几十个保安进进出出,或者在单位大门聚集着呼呼喝喝的,那就比较招人烦了。现在白榆身边这三十多下属,其中十来个是先前招纳的、包括家丁在内的老下属,相对更忠心可靠。其余二十几个都是近几天招来的,没跟着自己战斗过,忠诚指数完全未知。于是白榆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对众人道:“我虽然只是一个总旗,但也是要脸面的,面对左都御史周总宪的压迫,我一定反抗到底!三天后,周总宪会动用禁卒强行驱逐我们,如果与我们爆发剧烈冲突,可能会受伤甚至丢掉小命。周总宪动用权力,把我们这边的人送进监牢,也不是没可能。所以丑话说在前面,不愿意与我一同奋战到底的人,从明天开始,就不用再来了!”自己已经把形势说得这么严峻,能坚持到三天后再跑的人,那也算是有挽留价值。至于明天就迫不及待跑路的,以后有多远滚多远,永远不可用。却说在京城的另一端,东安门内东厂衙门里,协助厂公黄锦主持东厂日常工作的冯保正准备下班。受几百年后某部大明同人电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冯保此时只是个小卡拉米,还在裕王府当差攒资历。其实真实的冯保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级别的人物了,只是资历浅,排名还比较靠后。那部时间线同在嘉靖后期的同人电视剧里,大部分人物都与历史对不上号,偏偏在明粉中影响力还巨大。白榆用ai检索资料时,往往都要排除掉来自电视剧的大量干扰项。比如电视剧中上来就敢与小阁老对轰的大佬高拱,此时其实还在与白榆新认的陈老师一起,在裕王府夹着尾巴当讲官。又比如鼎鼎大名的徐阶,此时还不是次辅,只是第三大学士,而真正次辅是一个叫吕本的不太出名大臣。却说冯保刚走出公堂,就有人匆匆赶了过来,将最新情报递上。东厂就是干这个的,冯保不以为意,信手打开并阅览内容。里面就一条信息:左都御史周延公然长期懈怠公务,连续四十三天没到衙门视事。冯保有点无语,只有完全不懂官场规矩的生瓜蛋子才会传递这种信息吧?不是清澈的新人,真干不出这种天真幼稚的事情。但冯保好奇的看了眼末尾的签押后,不禁陷入了深思。白榆是清澈的新人吗?是一名不了解规矩的生瓜蛋子吗?东厂太监有个职责,就是定期向皇帝奏报汇总的情报。可冯保肯定不会把手里这份“某大臣连续四十三天旷工”的情报奏报给嘉靖皇帝。没别的原因,就是怕嘉靖皇帝心虚多想。万一让嘉靖皇帝猜疑,这情报是隐喻皇帝十几年不上朝,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没苦硬吃绝对不是冯保的风格,虽然想不通为什么白榆会发来这份情报,就先放下不管他。第二天,钱千户去上直的路上,路过长安右门外大街,看到路边又被张挂了新的揭帖。这种揭帖类似于几百年后的“大字报”,乃是近些年开始在京师流行的一种舆论工具。揭帖内容多是政治性的,以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内容为主,基本上都是匿名的。长安右门外大街作为很多官员上衙的必经之路,更是揭帖的重灾区。钱千户看到有新的大字报,就好奇的凑过去看了眼,只见上面写道“连续四十三天不上衙”于是钱千户很无语,也看不下去了,来到都察院门房,对白榆说:“你在街头发揭帖,也不会有用啊。”白榆毫不在意的说:“本来也没指望有用。”钱千户又道:“但是这也太明显了,稍微有查访,就能知道揭帖是你发的。周总宪连续四十三天不上衙这种信息,只有你在较真,揭帖不是你发的又能是谁?”白榆诧异的说:“我本来也没想隐瞒身份呢啊,你没看到帖子最后?上面有我的署名,我是实名发帖!”钱千户:“”别人发贴都是匿名,唯恐让别人猜到是谁,只有你白榆竟然署名。这是活了几十年,所见到的第一个实名发帖的人,果真是精神病人思路广。缓过来后,钱千户又叹道:“你当真是鲁莽,竟敢公开批评总宪,只怕世人反过来要指摘你。舆情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你不过就是一个厂卫总旗,竟然敢公开批评顶级文官,他们只会觉得你不配。”白榆眨了眨眼,答道:“我是以宛平县县学生员这个身份发的贴,有什么问题?我也是读书人啊,我大明讲究言路畅通,岂有不让读书人说话的道理?”,!钱千户顿时被噎住,原来是你们读书人内讧啊,在下多事了,告辞!打架时你说你是锦衣卫,骂人时你说你是读书人,不愧是你白榆啊,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流氓有文化”。白榆在后面叫道:“钱长官!你今天多盯着一会儿,我要去县学听讲!”比起天天上课的早年间,如今县学的活动已经缩减到了极致。日常活动基本就两项,每个月月初会文一次,月中聚讲一次,以最后的遮羞布维持着县学的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主义对于白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毕竟他另有差事,不可能天天上课。因为天热,都不愿意在明伦堂里呆着,趁着早晨上午还算凉爽,今天到场的众士子都在堂前树荫下站着。白榆是唯一穿着襕衫长袍,而腰间又挂牌持刀的县学生员。这位最靓的白同学带着随从进了县学后,直奔明伦堂的月台。然后面朝院中的士子们,大声开始演讲。作为一名轻度表演型人格患者,白榆从不怯于在公开场合表演。“晚辈我经常听人说,当今公论出自学校!所以吾辈读书人肩负道义,目睹不平之事,就该奋勇发声,互相声援!”虽然不知道白榆为什么突然上去讲大道理,底下有人跟着叫好。“白同学正解,我们读书人学的是圣人之学,行的自然该是道义之事!”白榆又继续说:“当今朝堂风气败坏,法纪废弛,高层多有尸位素餐之人!哪怕是最顶级的官员,也有违法乱纪而不自觉者!”听到这里,院中的士子齐齐哗然,旁边看热闹的刘教谕脸色大变!白榆正要接着往下讲,就看到大部分士子毫不犹豫的转身就走,一点拖泥带水都没有。而且走的速度很快,眨眼间就出了院门,消失不见了。白榆迷惑不已,大明的读书人不至于如此怕事吧?不是说读书人最:()大明第一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