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儿个,趁着百货大楼到货、工人也有空来家里装天线,我们家就赶紧买回来了,省得去晚了,又得多等上半个来月!”
余秀芳句句不离“挣了点儿小钱”,有人想得多,没把这话当真,但绝大部分人,还是相信了的。
毕竟,在他们看来,什么倒腾东西啊?说到底,那还不是去当个体户了?
可现在,除了那些别无他法的社会闲散人员,哪个端着铁饭碗的工人会跑去当个体户?
所以,在大家心里,当个体户肯定是能赚到钱的,但不如国营单位的工人,那也是一定的!
这种端着铁饭碗的自豪感,是从五十年代初就存在的,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三十年,哪里是改革开放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能改变的呢?
说真的,听*见梁万去南方当个体户了,就算看到了他奋斗出来的成果——一台价值两千块的彩色电视机,可大家心里也没那么羡慕嫉妒了,甚至,还有人觉得,梁万这叫没事儿瞎折腾、叫自甘堕落!
彩电在巷子里算是个稀罕玩意儿,自然,等到电视里开始有节目的时候,有些人看着时间点儿、知道该回家做饭了,可也有些人,磨磨蹭蹭地不想走,哪怕看到韩家人陆陆续续下班回家,也依旧坐在了电视机跟前。
“爷奶,小满,吃饭了!”
梁万做好饭,从厨房出来,就看到老两口带着重孙女坐在电视机跟前、看得那叫一个入迷。
他叫了一声,倒是没招呼那几个还留在韩家看电视的街坊邻居。
开着电视机的那点儿电费,他们家自然是不在乎的,但是,如果出于客气、邀请人家吃饭,信不信,真的会有人顺着杆儿往上爬、坐到饭桌上?而且,很有可能,明天还会再来?
所以,这个口子,肯定是不能开的。
电视机就摆在正屋,韩家人吃饭也在正屋,这个时间点儿,本就是家家户户吃晚饭的时候,哪怕心思还沉浸在电视节目里,但生理反应是诚实的。
一阵儿又一阵儿肚子叫的声音响起,韩家人置若罔闻,吃饭的同时,聊着他们一家人之间的话题,有说有笑的,好像这就是跟从前一样、十分寻常的一天、而那些客人压根儿都不存在似的。
见状,本来还想顺道蹭一顿饭的人只得歇了那份儿心思。
尽管在看到韩家的伙食后、他们觉得、就算待会儿给韩家拿一些粮食、那也是绝对不吃亏的,可架不住,韩家连跟他们客气两句的意思都没有啊!
“那个,婶子,你看,我这看电视,都看入迷了,不知不觉的,都到这会儿了,时候也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啊!改天有空,再上你家来看电视!”
这样的场面话,余秀芳应付起来毫不费力:“行,有空你就来啊!”
一个开口,剩下的人也就没办法再继续“装聋作哑”了,纷纷提出告辞。
直到后街的曲大姐也说要走的时候,韩菁突然出声,叫住了她:
“曲大姐,等一下!”
曲大姐住在后街,但她没工作,平时又好打听,对这条巷子里的人并不陌生。
看到叫住她的人是韩菁,曲大姐显然有些意外。
尽管是同辈儿人,但她可不是那么没有数儿的人,她和韩菁之间,差的不仅仅是当厂长的亲爹,还有出众的长相和大学生的学历呢。
说羡慕吧,那是毋庸置疑的,可要说嫉妒,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就她这个脑袋瓜儿,哪怕乘个一百,也不一定能在高考取消前考上大学。
“是这样,我知道你一向消息灵通,性子也好,跟街坊邻居的关系都不差,这回,我是想请你帮一个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光是看今天这架势,韩菁就能猜到,接下来这些天,一直到大家看腻了电视节目或巷子里有第二户人家买了大彩电,他们家怕是都平静不下来了。
所以,韩菁才特意叫住了曲大姐:
“我们家买了电视,当然也是欢迎大家来家里看节目的,人多也热闹嘛,但是,你也知道,我闺女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孩子学习正是要紧的时候,家里人太多、声音嘈杂,难免会有影响。”
“而且,我们家是因为咱们邻居之间的情分、欢迎大家来看电视的,可是,一没挣钱,二没收东西,三也没让大家平摊电费,要是热闹过后、留下一地狼藉、还得让我们家人费劲儿打扫,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吧!”
说到这儿,韩菁适时打住,曲大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往他们刚刚看电视的时候坐的那片儿地方一看。
呵,也不知道是谁带了瓜子儿过来,嗑了半天,自己拍拍屁股走人了,倒是留下这一地的瓜子皮儿,把人家里干干净净的地方弄得那叫一个埋汰!
虽然干这事儿的人肯定不是她,但同样作为“蹭电视机”的人,曲大姐还是有点脸红。
“妹子,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放心,我明儿一大早就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绝不再给你们家添麻烦了!还有这个留一地瓜子皮儿的人,我非得让他出名一回不可!这人,可真够有素质的!”
“那就麻烦你了!谢谢姐!”韩菁笑意盈盈地道谢。
她之所以找曲大姐,一是因为这人跟街坊邻居的关系都不差,好像天生就自带着一种知道该怎么跟人打交道的本领,二来,因为曲大姐是个讲究人。
好打听是一回事儿,但对于看不过眼的人或事,她是从来都不会嘴下留情的,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大家反而更认同她,觉得她是个说话客观公正的人!
把曲大姐送到门口,韩菁回来后,也没忘记跟自家闺女强调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