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的这些年,由于形势紧张,物资供应更紧张,全国各地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对于作品被录用了的作者,都选择了用票据来代替钱。
直到这场风波结束,部分单位这才改了回去,梁迎盯上的,就是过稿后会给钱的一家杂志社。
她读的是中文系,在文学上也确实有几分天赋,由老师几次指导后,过了第一篇稿子,而后,就像是突然开窍了似的,陆陆续续,又过了好几篇。
收到的稿费自然不能跟工人的月工资水平相比,却也足以让梁迎的日子,比在家里过的,要好上那么一些!
而梁全友突然来找她、施加在她身上的养老费压力,则是让手头刚刚宽裕了些的梁迎,再度恢复到了紧巴巴的财政状态中!
投稿,如果目的是为了赚钱的话,显然是一项很不稳定的工作。
课程多、临近考试的时候,梁迎未必能有时间来写,但梁全友那边儿,肯定不会考虑到她的处境,于是,梁迎不得已,把目光投到了班里的一个同学身上!
110☆、
第110章
◎更新◎
这一年,全国各地的形势不再紧张,尽管在明面上,黑市、投机倒把、买卖这些,依然是能让人闻之色变的词儿,但是,大街小巷里,已然出现了更多的小贩。
绝大多数人都是小打小闹,一来是担心政策有所收紧,二来,则是他们手里的资金不足,没办法把摊子铺大。
当然,也有少数人,或是因为家里的支持、或是因为在那十年里积累了雄厚的本金,他们压根儿看不上小打小闹赚的那点儿钱,于是,把摊子铺开、在两地之间倒买倒卖,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梁迎之所以盯上她的同学,正是因为她有一回去黑市上、把学校发的票换成钱的时候,看到过他进了一座小院子。
小院子附近有人盯着,梁迎无法靠近,她的好奇心本来也没那么重,没过多久,就把这事儿忘到一边儿去了。
直到梁全友找她要养老费,无奈之下,梁迎才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
原剧情中的女主角,由于他随口说的几句话,兜兜转转,最后居然开始跟男二合作、勇闯黑市,走上了一条和原剧情截然不同的道路,恐怕,这是梁万怎么都想不到的。
但,不管别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于韩家而言,生活,并没有多少变化,时间,也并不会随着某个人的意志而加快或放慢脚步!
一眨眼的功夫,1980年到了!
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78年12月出台的,但是,政策是一回事儿,具体的落地执行如何,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虽然梁万知道,这项政策出台四十多年,期间有过波折不假,却并不影响整体的大局走向,但是,他不想让家里人跟着提心吊胆。
于是,梁万稳健了一回,依旧老老实实地在玻璃厂档案室上他的班,直到今天,他才在饭桌上,说出了他和韩菁已经商量过的决定!
“爷奶,爸妈,闺女,过完年,我打算去南边儿看看!”
一开始,梁万跟韩菁商量的时候,她是不太赞同这个决定的。
尽管改革开放的这一年里,多多少少,她已经感受到了各种变化和发展,但是,说句让人有点羡慕嫉妒的话,他们家现在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却是绰绰有余,何必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非要去冒险呢?
据她所知,安城确实有几个人在南方倒腾了些货回来卖、挣到了一笔大钱,但是,“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这显然是不行的。
去南方的人不少,却只有这几个人挣到了大钱,更多的人呢?不是在火车上被骗走了本钱,就是刚下车就被打了闷棍。
稍微有点儿警惕心的,倒是平平安安地带着货回来了,只可惜,没能把握住大家的喜好,有一部分货滞销了,这一趟折腾下来,仔细一算,也就堪堪能够保住本儿罢了。
这些个事情,足以说明,并不是决定去南方冒险,就一定能够赚到大钱的。
韩菁不赞同梁万的想法,倒不是怕他亏钱,更多的,还是担心他的人身安全。
尽管梁万在铁路局上过班、当过一段时间的列车员,也没少去外地出差,但是,这两种情况,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去南方城市拿货,哪怕你有着十足的警惕心,跟任何人都不搭话,但是,任谁都能猜到,你肯定随身带着货款呢。
想赚钱,本金肯定不能少,当别人觉得你随身带着一大笔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遇到危险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再者,如果梁万挣到了钱,那还好说,可万一他赔本儿了呢?从一个安稳的生活状态中抽离,抱着想要大干一场的想法,结果却不如人意。
自己的心理压力,外人的风言风语,这样的挫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并且能立刻重振旗鼓、再度出发的。
可到底,她还是没能拗得过梁万!
当然,她同意梁万出去闯一闯,却也不是由着他拿全部的家底儿去试水。
通过精密计算,韩菁最终决定,拿出他们两口子的一半儿存款,也就是,整整两千五百块钱,让梁万去冒险试试。
如果失败了的话,他们有剩下的这一半儿存款,一时半会儿的,倒是也不会陷入困境当中。
再则,韩菁每个月的工资,足以承担他们整个家庭的开销,归根究底,这才是她愿意为梁万托底的最大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