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道并不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和一种久违的、深藏的渴望。
顾笙微微一怔,后背贴上身后人坚实温热的胸膛。
那有力的心跳隔着衣裳,一下下清晰地传递过来,撞得他自己心口也跟着怦怦作响。
“阿笙……”李修远低沉的嗓音贴着他耳廓响起。
那道温热的气息拂过顾笙敏感的耳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喑哑。
李修远的手臂环在顾笙腰间,收得紧了些。
他下巴轻轻搁在顾笙的肩窝,深深吸了一口气,鼻息间满是顾笙发间清爽的气息和那缕挥之不去的、独属于他的烟火味道。
“这两个月,苦了你了。”
他的声音更低了些,带着怜惜,也带着某种压抑许久的热度,“我们……好像许久不曾好好亲近了。”
房中尚未点灯,只有窗外透进的朦胧月色,勾勒出两人相拥的剪影。
这突如其来的、紧密的拥抱,这耳畔低沉撩人的话语,瞬间点燃了空气里潜藏的暗流。
顾笙只觉得一股热意从被环住的腰间迅速蔓延开。
耳根发烫,身体在李修远熟悉的气息和怀抱里,不由自主地放软了下来。
那份因生意好转而生的雀跃,此刻尽数化作了心尖上颤动的暖流和一丝隐秘的期待。
他微微侧过头,脸颊贴上李修远的唇。
喉间溢出一声极轻的回应,带着温顺,也带着久旱逢甘霖般的微颤:“嗯……”
第122章如今是两个人的份了阿,……
“京都烤鸭”的名号,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顾笙预想的要广阔。
起初,吸引人们蜂拥而至梧桐巷尾的,多半是这响亮得甚至有些“狂妄”的店名。
“敢叫‘京都烤鸭’?口气不小!”
“倒要看看是何等美味,才配得上这名头!”
带着这样的好奇与一丝审视,客人们抱着尝鲜或挑刺的心态排起了长队。
然而,当那金红油亮的烤鸭真正入口。
所有的疑虑便在那极致酥脆的皮、丰腴细嫩的肉、与酸甜解腻的酸梅酱交织出的绝妙滋味中烟消云散。
舌尖上的惊艳瞬间征服了味蕾,也点燃了口碑。
吃过的人无不眉飞色舞地向亲朋邻里描述:
“那皮,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得像琉璃!”
“肉嫩得哟,汁水直冒,香得霸道!”
“配上那酱,酸甜可口,一点不腻,绝了!”
“‘京都’这名头?我看一点不过分,名副其实!”
一传十,十传百。
“梧桐巷尾有家‘京都烤鸭’,味道真是一绝!”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街知巷闻的美食传奇。
铺子前每日蜿蜒的长队,案板上堆积如山的订单,让顾笙与张良二人纵是手脚不停,也渐渐力不从心。
顾笙看着张良眼下日益浓重的青黑,又掂量着每日激增的鸭子数量,终于下了决心。
他很快雇了三位帮手。
一位是巷尾以刀工闻名、做事麻利的赵婶子,专门负责片那薄如蝉翼、皮肉分明的片皮鸭。
赵婶子有个二儿子,名字叫小栓,是个十七少年,做事手脚很是勤快。
顾笙便让他负责跑腿送货上门,以及店里收拾打扫、劈柴等杂活。
还有一位是王大叔,专司砍剁那些整鸭或半鸭的块儿。
有了这三位分担,张良终于能从杂务中脱身,专心地协助顾笙,在烤炉旁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