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棂这番话,意思很明确,是看重沈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人脉。
沈念没有立即打包票,沉吟片刻,“那坡地确实是个养鸡的好去处,就是得看紧点。守夜这事,光靠巡确实不够稳妥。”她顿了顿,似乎在脑子里迅速筛过合适人选,“这样,我酒坊有几个老伙计,人本分,手脚也稳当。就在邻村住,帮工多年很靠得住。我看他们行。要不让他们明日去你那儿看看?你亲自过过眼,若是合用,再谈工钱。沈家铺子里的一些章程规矩,也尽可拿去看看。”
这番话说得清晰,只提自己了解的人选供伏棂选择,没有大包大揽,但也诚意十足。
伏棂颔首,“劳沈掌柜费心。这人情,我记着。”
她并未在这个话题上纠缠感谢,话锋一转,切入正题,“说起这个,还有另一桩事,正好跟买卖沾点边。听说沈老板在乌镇收购了原来的陈家糕坊?”
沈念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恢复沉稳,“伏小姐消息灵通。如今万事都在摸索。”
乌镇由于有了百福点心铺,陈家糕点坊虽然尽力挽留客人,熬了两年。
可奈何早已失了人心,现在是熬也熬不下去了。
伏棂虽然有心收购陈家糕坊,但人家说了,死也不卖给她。
伏棂只好作罢,对于那些话,她一点也没放心上,左右收购陈家糕坊,只是因为想着有现成的人和地扩大百福的生意,要是陈家不卖给她,她去收购别的铺面也是一样。
“我那鸡场办起来,图的就是一个‘稳’字。鸡蛋也好,日后若有匀出的肥鸡肥鸭也罢,不敢说金贵,但新鲜、够分量、供应不短斤缺两是能保证的。”
伏棂看着沈念,抛出关键提议,“若你不嫌弃,我养鸡场日后产出的鸡蛋,在我们自用足够的前提下,可以保质保量、优先供应沈记,价格嘛,就按市价的九成算。若有合适的禽肉,也同样以公道价先供沈家挑选。你看如何?”
虽说是九成,实际上伏棂也没亏,只是赚得少一些罢了。
沈念端着茶杯的手指微微一顿,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光芒。
做糕点时,有的地方确实需要加入鸡蛋。她算过了,糕点坊每个月至少需要用到近百个蛋,多的时候两三百个。
稳定、量大、品质有保证的蛋源和禽肉供应,这正是她需要的。
至于伏棂这些话的可信度,沈念觉得还是很高的。她和两人相处这么久,也摸清了她们的性子,都不是会骗人骗财的人。
“行!咱们就按这个来,公道为先,生意长久。”她没有推拒伏棂的提议,坦率地接受了这份互利互惠的合作。
伏棂微微一笑,“沈掌柜爽快。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沈念举了举手中的茶杯。
——
从沈记酒坊出来,冬阳正好。
白潋忍不住凑近伏棂,嘀咕道,“沈念这人能处,这合作的事谈得利索。”
“怎么个利索法?”
白潋摸摸头,“不绕弯子,多好。不像有些人,嘴上抹蜜,背后插刀。”
沈念确实是上道的聪明人。
人情还了,帮手找了,销路也铺好一截,这趟乌镇之行,可谓圆满。
两人趁此机会,在乌镇逛了一遭。白潋兜里有了钱,身边有了人,花起钱来越来越不心疼。
伏棂要什么,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玩什么,总之她能买得起的,都买了。
伏棂见状,也不跟她客气,她本就不算是特别节约的人,在家里的时候,想要什么家里人也都给她什么。白潋这副样子,完全激起了伏小姐的购买欲。
两人逛完了整个乌镇,手里七七八八的都提了许多东西,累得够呛了,却都不觉得辛苦。
回到私塾时,天色已近黄昏。
伏棂刚回到家,就看见小音手里捏着一封信,“小姐,益州老家来的信,托跑船的人捎来的。”
伏棂应了一声接过,进了书房,把信封打开。
进纸上的字迹是母亲的,一贯的工整:
我和你爹有点犯嘀咕了。你在泰和那头怎么样?吃得可顺口?瘦了没有?
算算日子,你从家里出去也有快两年了,你一个人在那地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在身边照看,我心里老是胡思乱想。我俩商量了,等开春天暖和了,收拾收拾,说什么也得去看看你,亲眼瞧瞧你过得怎么样才安心
伏棂的目光落在信纸上出现的“看看你”、“安心”几个字眼上。
信纸被她随手递了过去。
白潋见有信,好奇心立刻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