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更具故事性的情节让记者们更加激动了:“那她后来又是怎么成为公社书记,又考上大学的呢?”
说到这个,村里人都激动了:“这个我知道,她呀,从小就好学,明明自己一天学都没上过,却跟着她哥哥念书认字,她哥哥小时候她爸还活着,念过私塾呢,她就这么地啊,考上了我们村的记工员!”
“啊对对对,是这样滴!”
“她脑子聪明,你看看我们门前这大片的田地,以前都是河滩,我们种地种粮食,就靠山脚下的那点地,一年到头都在饿肚子,根本吃不饱!”
“她多聪明啊,跟我们当时的大队长和大队支书,就是□□和许局长,当时他们还只是大队长和大队支书呢,她就说,要趁着冬季河水水位下降,用堤坝把露出河面的这一圈河滩圈出来,种粮食用!”
旁边的人也立刻挤进来,迫不及待的说:“刚好赶上了三年大旱,我们大队就靠着这圈出来的七千多亩河滩,套种红薯、大豆,养活了我们十里八乡的许多人!”
“当时全国性的缺粮食啊,我们大队产的红薯是一车一车的往上交粮食!”
“当时的田地还没现在这么多,只有这里面的一圈河圩,现在外面的河圩也都成了良田,我们大队是咱吴城出了名的粮仓哩!”
记者原本只是下乡来采访双双考上京城大学的母女,没想到这对母女还有如此传奇的经历,更激动了。
“不止呢!我们这里的蒲河口农场你们晓得吧?也是她出的主意,当时我们大队因为新增的几千亩土地,大队支书和大队长都升到公社里去了,当时的周市长还是我们水埠公社的书记,我们大队长就被调到蒲河口建劳改农场去了!”
“是滴是滴!蒲河口那边现在应该也有一万多亩地了吧!”
“你不晓得那三年靠着这扩出来的一万多亩良田,养活了多少人哦,好多北方逃荒来的人,没地方去,就在蒲河口农场种地,讨口饭吃,现在还在我们这边没回去呢!”
他们指着一旁的许金虎说:“呶,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劳改农场主任,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开荒出那么多农田的!”
许金虎也是个很爱出风头的人,对着记者就笑出了一口洁白的大牙,说:“都是许凤兰通知的主意,她脑子活,她出主意,我就带人干!不光是我们大队和蒲河口农场这两处的一万多亩良田,还有这边。”
他指着五公山方向往五公山公社去的大片良田说:“以前那边全都是荒地,灌溉不方便,她成了蒲河口主任后,就提出挖沟渠解决灌溉问题,硬生生把五公山下这一万多亩荒地,也改造成现在的良田,不仅解决了我们公社粮食不够的问题,连带着把当时粮食同样紧缺的五公山公社的粮食都解决了,这些都是困住了我们世世代代几百年的问题,她一当上干部,就全部解决完了!”
接着村里就你一句,我一句,把许明月这么多年在水埠公社做的桩桩件件的政绩,如数家珍的和记者们说。
“原来我们这里与世隔绝,要是冬天竹子河的水落回长江,我们山里人出不去,外面人也进不来,多亏了许书记带我们修堤坝,把我们河南与河东的路修通了,现在想什么时候出去就什么时候出去,再也不用因为大河的阻挡,我们想出去都出不去了!”
什么截留竹子河开办养鱼场;什么三年干旱后,人工饲养莲藕;什么让她丈夫人工养殖小球藻当鸡鸭猪的饲料,开办养鸡场、养鸭场、养鹅场、养猪场;开办学校,让整个大河以南的孩子都有书读;建设水电站,让整个大河以南都通上了电,解决了从河边到山里,十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带领两个公社的老百姓开荒种茶,为国家挣外汇等等!
记者们有些来自省城的日报,有些来自市里的报纸媒体,他们早就知道‘五公茶’,但没有想到,‘五公茶’茶厂就是许明月开办的,又惊讶了!
他们这次来采访的主要对象,原本应该是考上了理科省状元的许锦,没想到被她妈妈抢了风头,记者们的注意力全都被她妈妈给抢了去。
不错,省状元不是楚秀秀,也不是叶冰澜,而是许锦。
许明月上辈子对阿锦最大的期望,不过是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考一个普通的一本院校,将来有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啥时候想过,她能给她考个省状元出来?
楚秀秀对于自己暗自努力了多年,却不是省状元有些意外。
但想想又好像并不意外。
阿锦从小就跟着孟福生在学习,后来村里有了学校,她又进学校跟着老师们读书,放假在家有孟福生,平时有蒲河口的专家教授大佬们帮着补课,相当于她从小身边的教育资源,全都是最顶级的,如此耳濡目染之下,哪怕楚秀秀私下准备多年,也只是自学,还是用这个年代最常见的自动化丛书自学,她的上限永远都不可能比阿锦更高。
还有叶冰澜,叶冰澜知道七七年会恢复高考,她知道自己肯定会通过高考回城,但她生活的重点从来不是复习,不是高考,而是一直在为茶厂和水埠公社的经济建设发展在努力。
高考只是她生活之余需要花一点精力和时间维持她的考试水平,确保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已,她并不是全部精力都在上面。
而阿锦,翻过年正值十九岁,她这十九年全部都在学习。
毕竟村里人说起许锦,大多数都是:“淘,可淘气了!和男孩子一样!”
“她妈妈宠,就这么一个姑娘,从小当男孩子养,三伏天还在河里游泳,一口气能从我们临河大队游到炭山去!”
“和她妈妈一样聪明!”
“都是她妈妈教的好!”
好像许锦考上省状元的功劳,都是她妈妈许凤兰的。
这些记者回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揣了厚厚一摞采访稿,里面的内容全都是大河以南的村民们夸许明月的,反倒是这次高考的省状元、省榜眼、省探花,全都成了许明月的背景板,毫无存在感。
在村民们眼中,没有许凤兰,就没有临河小学,就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省状元、省榜眼、省探花。
并且这样的说法,获得了大河以南所有人的一致认同!
就连状元、榜眼、探花本人,都对许凤兰同志赞不绝口。
等他们回到各自的报社,报社编辑部的主任看到他们的采访稿,都忍不住牙疼:“我是叫你们去采访省状元、省榜眼、省探花的,你们这采访的是啥?”
许明月虽不在前三的名次之中,可她的名字却是报纸上最醒目的那个,省报市报那边,都将她作为报纸的头版头条进行宣传,主要还是宣传她从一个连小学都没有读过的农村妇女,经过多年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不仅带领家乡发家致富,还努力学习,一举考入了京城大学,女儿不光考上了京城大学,还拿到了省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