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埠公社那边,江天旺也将临河大队要用的电线给拉来了。
陈卫民他们一日都不得闲,先是安装发电机设备,还要实验,试用。
等水电站全部安装完毕,又开始装电线。
本地因为有水患风险,在安装杉树电线杆时,也是有讲究的,刚开始大队干部都要把电线杆安装在堤坝半腰处,杉树由于足够直,足够高,即使安装在堤坝梯形的半腰处,也足足高出堤坝高度两米多,别以为高出堤坝两米多,站在堤坝上的人就能够到电线,杉树高五六米,堤坝路面距离梯形腰处又有两米多远,行人根本不可能碰到。
前世临河大队的电线杆就是这样埋的。
但在许明月前世上初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件,许明月当时就是当事人之一。
九八年洪水,整个大河以南除了许家村这个地势足够高的村子外,所有村子都被淹了,江家村也被淹了一半。
由于只有许家村幸免于难,所有灾民都齐聚许家村,许家村的船只也负责接送大河以南所有学生周末的
回家问题,许明月当时就是被接送在船上的学生之一。
中学放学本就晚,从后来的水埠镇回到许家村天都黑透了,且由于堤坝全被淹没,这些被埋在堤坝半腰的电线杆就只有一个顶头露在水面上。
见过电线的人都知道,电线杆的高度并不是电线的高度,电线中间是呈弧形垂落下来约有一米的长度的,也就是说,当时电线距离洪水水面的高度不足一米,夜里行船看不见电线,哪怕船老板已经足够小心,用竹篙挑起了电线,电线依然被打在了船舵上。
在水上生活了几十年,水性比水鸭子还好的船老板当下就被打下了船,船离开了掌舵的船老板,机器依然在向前行驶,洪水期间,船越是接近许家村,堤坝就越多,可能撞上的电线也就越多。
她至今都还记得满船的哭声和持续了好几天的水上搜救。
好吧,那并不是她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但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死亡。
最后在许明月的反对下,这一次的电线杆没有再埋在堤坝半腰,而是直接埋在了堤坝的路面上。
村干部们虽然接受了许明月的建议,可跟着过去埋电线杆时,看着电线杆杵在堤坝路面上,左看右看,还是哪里觉得不太对劲,说:“这路面本就不宽,也就勉强两辆车通行,现在又搞个电线杆杵在这,这稍不小心,人和车都得滚到这大河里去。”
许明月说:“那就加宽路面,在堤坝两边安排路障。”
大队部的干部们都没听过路障是啥玩意儿,等听完许明月的解释,才明白过来,路障就是挡在堤坝路面两边,防止人车滚入大河里的玩意儿。
“这么长的堤坝,那得准备多少路障?这把我们山上的树给砍凸了也不够啊?况且山上的树都是公家的,哪里能这么瞎砍?”
修些枝条当柴火烧也就罢了,主杆是万万不能砍的。
许明月就瞪他们:“不能砍树,还不能种树了?就折些柳条插在河边,要不了几年,这河堤两边就要长满柳树,到时候这荷红柳绿的,比南湖差哪儿了?”
并不是大队里的干部们想不到,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愿意想,思维就像是被定住了一样,上面下达个指令,他们就照着上面的要求做,多的是一步都不肯想,不可做。
毕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挑堤坝、钻碳洞、春耕秋收冬小麦,已经将这个时候的人都快榨干了,他们没有那个体力,也没有那个脑力再去给自己找麻烦。
日子怎么过都是过,事情能少一点就少一点。
他们原本觉得许明月说的做路障太麻烦,种树也太麻烦,但若是剪一些柳枝插在河边,倒也不是多大的事了,叫大队部里放牛的老人带着娃儿们就能轻松做了。
第273章 第273章由于马上双抢就要到来……
由于马上双抢就要到来,临河大队必须加班加点的把杉树电线杆和电线全都拉起来。
不光是陈卫民,连带着后来下放到蒲河口的几个会些水电知识的老师教授,下放到大河以南的知青们,都被调集起来,全力为临河大队的通电工作努力。
这些知青们干农活或许不行,可多年的学习底子让他们跟着这些教授大拿们学习水电知识,却比只度过扫盲班的本地泥腿子速度要快的多,也正好把临河大队的壮劳力们空余出来,为接下来的双抢全力以赴。
一直忙到七月底,已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经过了一年多的修建,临河大队终于通上了电。
在中元节那天,大队部、荒山、临河小学,几个大队干部家里,灯火通明。
说是灯火通明也不准确,因为家家户户,包括大队部在内,所有的房间都使用了瓦数最小的十五瓦灯泡,十五瓦的灯泡光线昏黄,实际上只做到了让原本有夜盲症的人,在夜里不再是瞎子而已,可这样的灯火,于临河大队来说,却是期盼了许多年的存在。
许许多多的人家,大晚上的举着火把走出来,去大队长和大队主任家瞧新鲜,更多的人则是去大队部和临河小学外面瞧热闹。
临河小学的学生们望着宿舍内亮起来的灯泡也都欣喜好奇不已。
这不是遥远的河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而是置身于他们头顶的电灯。
他们全都好奇的看着,不敢碰,也不敢摸。
开关电灯的并不是后世普遍的按钮,而是一个黑色塑料的半圆镶嵌在进门的墙边木框上,下面垂下来一根结实的麻线绳,拉一下,电灯就开了,再拉一下,电灯就关了。
有好奇的学生就想一直拉,一直关,被城里来的知青老师们连忙阻止说:“哎哎哎!不可以一直开一直关,灯泡会炸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