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卷王的六零年代 > 130140(第14页)

130140(第14页)

又说桌子对面说话的人:“老王,你说你,好好的惹老许做什么?要是没有老许在蒲河口农场种的红薯,你五羊公社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此地有哪个公社没有收到过蒲河口农场生产的粮食?都记许金虎的恩。

县委张书记和刘县长面对许金虎的野蛮也皱着眉头,可他们都在此地待了多年,就像江天旺说的,穷山恶水出刁民,大河以南的刁民之刁,那是整个吴城都鼎鼎有名的,这许金虎就出自大河以南,可以说是大河以南所有的刁民头头,都习惯了他的这副野蛮做派,反而都去责怪那说话的人:“许主任和老江都说了他们自己大队出人出钱,你就别多话了,都是要修堤坝,宽一点窄一点也费不了太多事。”

张书记对淡定在一旁看戏的水利局的专家们说:“对水埠公社许主任和老江的提议,你们有没有什么建议?这要搞行不行?”

专家们看了许明月画的图,其实那图和他们原本计划中的堤坝没有太大改动,不过是炭山下面的千米长堤由原本的两米宽拓宽到六七米宽,临河大队的防洪堤坝,拓宽为六七米的道路堤坝,唯一的变动,就是那条河道多挖了近十公里到五公山脚下的土地,和多了一道联通临河大队到炭山下面的堤坝的堤坝。

几个专家对视一眼说:“问题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

刘县长看着水利专家说:“有话就说。”

专家说:“加一道堤坝倒是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在炭山!”他起身到黑板前,指着黑板上炭山到山下堤坝的那段斜坡说:“即使两岸的堤坝打通了,这上炭山的这条路,要怎么搞呢?”

炭山这座山,很神奇,这座山既然是巨型矿山,它的体型是非常巨大的,当然,最神奇的不是这一点,而是整座山的山顶都被踏平了,炭山上的居民,都是生活在山顶的,山顶处一片平坦,反而是河对面的人,上炭山,从这个‘上’字就明白,那是一段爬破的过程,从堤坝到这个山坡高度约有八百米,且是较为陡峭的斜坡,直接从下面的堤坝开车上炭山,根本不可能。

关于这一点,许明月说:“这一点也好办,云省那边的盘山公路,很多都是山路十八弯,一道一道的盘旋而上,我们都不需要十八弯,只需要盘上一道……”她沿着炭山陡峭的斜坡,从旁边画了一道不那么陡峭,平缓的上山之路,绕一个圈,到了炭山山顶:“我们不需要直接上去,这样就行了。”

许金虎一拍大腿:“着啊!这样我们就跟炭山连在一起,今后买碳都不用辛辛苦苦的用肩膀头子挑,用拖拉机都能拉了呀!”

炭山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煤炭、蜂窝煤、铁皮炉子、水泥厂、砖厂……

明明他们家门口就有个巨型炭山,为什么他们大河以南的人却用煤炭的人十分的少?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输问题。

并不是每一个大河以南的人家,都是有船的,大山里的人又不挨着河,哪里来的船?而家里有船的人家,谁愿意把船借给别人运煤碳?那就只能靠两只肩膀去挑了。

他们下来挑堤坝,都快把人挑伤了,一年两季还有春耕秋收,冬季还要打柴,一年到头干不完的活,吃不饱,没油水,根本就匀不出多余的力气去炭山挑煤炭回来烧火了。

哪怕他们当地人去挑煤炭,极其的便宜,大家也都宁愿辛辛苦苦的在山上打柴,也不愿去炭山挑煤。

山上打柴,老人、妇女、孩子都能帮忙,都能干,去炭山挑煤,只能家里的壮劳力去干,除非壮年妇女,不然真的挑不动。

别的不说,光是上炭山,下炭山那段陡峭的斜坡,就搞死人。

敲定了堤坝的事情后,之后就是和专家们商议,这几段堤坝具体要怎么修,路线要怎么走,怎么安排,五公山那条河沟,是挖河道,还是河沟。

其实,以许明月的长远性目光来看,当然是挖河道最好,一来,可以通过河道走水路,直接解决五公山及更里面大山深处的山民们的交通问题;二来,河道挖出来,完全可以学习临河大队,把挖出来的河道成为他们自己大队,自己公社的养鱼场啊!

这样五公山下的大队就又多了一项收入:渔获!

君不见围绕着吴城边上的那几个公社,到了几十年后,仗着水利和交通便利,养珍珠的开珍珠厂,养螃蟹的,养鱼的,承包藕塘的,开钓鱼场搞旅游农家乐的,哪个公社不赚的盆满钵满,被称为‘吴城三霸(坝)’,是依靠着他们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全城有名的富庶城镇。

而他们大河以南呢?永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轻人全都去厂里打工,村里都快走成了只有老人的空村。

五公山那边的决定,许明月管不着,她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只对自己家乡终于能够联通两岸而感到高兴,甚至有些热泪盈眶。

交通便利地方的人,永远不懂被隔绝在一隅的人的心酸无奈。

她都可以想见,一旦连接两岸的道路修通,能够带给临河大队多么大的好处,别的不说,光是今后大河以南无数的人和车,都得经过他们门口的路和桥,离开这里,通往炭山,他们只需要沿着村里的马路,修上一排整齐的小二楼,一楼客厅全部作为门面开店,哪怕就是开个给过往路人、车辆吃的早餐店,都能生意火爆,挣个盆满钵满。

甚至关于今后整个大队部的规划,她脑子里已经迅速的有了具体的计划。

此刻说那么多还很长远,在现在的政策和大环境下,想要达到她想要的振兴家乡,带领家乡人民发家致富的想法,至少要等那十年彻底过去,不然一切都还只是空想。

当然,空想不代表一点完成的可能都没有,他们可以先利用他们背靠大山,面对大河的优势,将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等厂子先开起来。

现在城里什么东西供应最困难?还不是这些鸡、鸭、猪之类的肉类吗?

前文说过,她家小时候就是开养鸡场的,她爸就是八十年代第一批个体户养鸡场厂长!家里书架上,全是关于如何养殖鸡、鸭、猪之类家禽的书籍,包括预防和治疗各种家禽类的病症,她爸还自学成了兽医。

小时候家里没有小人书看,这些书籍就成了她和她哥哥的启蒙书籍。

后来她家虽然因为一场瘟疫,养鸡场破了产,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但她爸开了半辈子养鸡场,和家禽打了半辈子交道,在孙女们出世后,不服老的他,又承包下了门口的大山,干的依然是养走地鸡和走地猪的活!

她虽不像她爸那样,成为半个饲养家禽类的专家,但也是从小耳濡目染的长大,多少是懂一些的。

第140章 第140章由于急着春耕,城里又……

由于急着春耕,城里又实在缺粮,开辟新良田,引水灌溉的计划很快就确定了下来,唯独和许明月提出的建议不同的是,经过吴城里的领导,及下面五公山公社领导,各大队书记、主任们的商讨,他们一致决定效仿临河大队,挖一条河沟引水。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挖河道的工程量实在太大了,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而挖河沟就不一样了,临河大队就有现成的成功的例子,他们别的不会,照着临河大队的大河沟去抄还不会吗?

至于发起人许明月提出的挖河道的事,临河大队的河道都是现成的,不用挖就有宽两百多米的河道,她当然说的轻松?他们的大队每年还有挑堤坝的任务呢,再加上挖河道的任务,那全都累死球了,不用干活了!

而他们也不是没有小心思的,如果临河大队通往炭山的道路真的通了,那他们还挖河道走什么水上交通?离临河大队近的,就直接走临河大队这条道去水埠公社不就够了?何必他们自己去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