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卷王的六零年代 > 5060(第18页)

5060(第18页)

很快,河滩上的各种蚌类也遭了殃!

周围的几个建设大队、石涧大队、和平大队,原本没那么急迫的,可他们中间偏偏有个仿佛身后有狼在追的临河大队,搞得他们也紧张起来,尤其是看到一船又一船的灾民被拉到蒲河口农场。

他们本就是生活在河上的人,怎么会看到河面上一条又一条的大船?

为了缓解其它地区的灾情,在蒲河口农场人口饱和,许大队长明确这里已经不缺人后,上面就像是找到了解决旱情和灾民的良药,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灾民被运送过来。

这些灾民多是往那些无主之地的河滩运去,毕竟竹子河太大了,多的是杳无人烟的河滩。

但因为蒲河口就坐落在和平大队和邻市之间的位置,很多被送过来的灾民,因为不认识这里的路,在蒲河口河滩人口已经饱满后,自然的向两边寻求生路。

大部分都往邻市那边跑了,可还有一小部分,迷迷瞪瞪的寻着本能往距离他们最近的河滩跑。

因为靠着河滩,哪怕没饭吃,挖莲藕吃也饿不死的和平大队的人,看到有外地人来到他们这里挖莲藕,也都坐不住了,纷纷拿起铁锹扁担,来捍卫自己村子的河滩,驱赶那些灾民。

可这些饿极了的灾民,又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看到河滩上的残荷,第一反应就是:吃!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原本就因为夏季吃荷叶吃的太多,影响了今年莲藕的生长,使得今年野生莲藕的产量远低于往年,这还有外地灾民来跟他们抢莲藕,这怎么行?

原本的驱赶,很快就演变成了斗殴!

可这也没法子啊,灾民在饿死的边沿,他们自己也要吃饭,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莲藕保卫战’。

打了几场,就引起了周书记他们的主意,毕竟周书记派了好几个民兵小队在蒲河口农场,在帮着许大队长维持秩序,不然仅凭他自己的五十人小队,根本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灾民迁徙。

要不怎么说,玩政Z的人心都脏呢?许大队长自己就是临河大队的人,就更不会放这些灾民去祸祸自己大队的人了,那怎么办呢?全都往邻市的河滩驱赶。

等邻市的领导发现自己辖区内的河滩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说着省北地区口音的灾民后,他们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吴城的领导和周书记他们这群黑心肝的,到底干了什么缺德事!

第58章 第58章邻市大领导简直暴跳如雷……

邻市大领导简直暴跳如雷,用邻市大领导的一句话说就是:“吴城的人简直缺德带冒烟!”

此时他们还不晓得这些人是从水埠公社赶过来的,只以为是吴城的人把他们地方的灾民都赶到了他们的辖区内。

等邻市领导得知了情况,灾民已经来了。

孙主任本就是通过吴城的领导往上汇报,市里领导又是直接到省里,省里正在为辖区内的灾民焦头烂额,突然得到这样一个可以给辖区内灾民活命的机会,几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迁移灾民,当然不会去跟邻市领导同志一声。

邻市的大领导们直接跟吴城上面的市领导们告状,结果上面将更多的灾□□到了邻市的无人区大河滩,一时间,围绕着竹子河的大河滩边,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灾民。

灾民的到来,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本地居民带来了混乱和治安上的不稳。

有些安份的灾民还好,只在河滩边挖莲藕,等到他们吃饱了,身上有了力气,就难免会往有人的村庄去寻求更好的生活。

安稳点的还好,在受灾严重区域活不下去了,就带着儿女一路乞讨而来,或是直接被上面领导用大船运送过来,头发早已像鸟窝一般,但好歹还是女人,就找了当地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直接凑成堆,就成了一家人。

很多本地找不到媳妇的老光棍,或是未成家的人,都选择这些外地乞讨来的女人,往年还要彩礼新衣服什么的,即使是灾年娶亲,没有五斤藕粉,也是娶不到媳妇的。

现在可好,直接老婆孩子齐全了。

一般能够千里迢迢被带到这里孩子,大多都是家里八、九、十岁大的男孩子,女孩子很少有被带出来的,实在活不下去了,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都是个出路。

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们也不在意她们带来的孩子,能够带出来嫁人,说明老家肯定是男人没了,孩子也回不去了,就算回得去,那么大老远的路过来了,孩子还找不找得到自己的家都说不好,这好好养大了,和他们亲儿子有啥区别?

这些灾民中,极少有带女儿一起出来乞讨的。

女人还好,男人要是进入附近的村庄,那就是灾难了。

没有一个村庄会欢迎男的灾民进入他们村庄的,发现这样的灾民,都是挥舞锄头、扁担驱赶。

本地人哪怕粮食都被征收了大半上去,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是秋收的季节,哪怕因为旱情,今年秋季山上的毛栗子生长没有往年的饱满,可依靠着山上的栗子和河里的产出,本地人哪怕吃不饱,可也不像灾民一样,饿的皮包骨头,力气自然是要比灾民们力气大的。

邻市的人也想往蒲河口农场这边驱赶。

许大队长所在的蒲河口农场,就仿佛一个天然的屏障,将所有妄图往南边去的灾民通通挡在蒲河口靠邻市的位置。

哪怕有少部分灾民穿过了蒲河口,到达了和平大队,甚至建设大队,能够来到临河大队的灾民也极少。

原本邻市的领导知道蒲河口的位置被划到水埠公社,还不知道为什么水埠公社要抢这么一块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位置,等他们看到矗立在他们邻市交界处位置,一个用竹子搭建的门楼,上面写着‘水埠公社蒲河口劳改农场’,以及大片的河滩上,密密麻麻开挖莲藕的灾民时,才知道水埠公社和吴城的领导们,在打什么主意。

可这时候他们再肖想蒲河口河滩这么大一块可以改为农田的地,已经迟了。

好在他们的辖区内,这样露出河面的河滩也不少,虽然再也没有如此大面积大范围的了,但如果学水埠公社,也搞一些河滩来种粮食的话,也是可以的。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蒲河口位置的天然小缺口防御,现在这一块,已经由上面安排水埠公社的人,在此筑堤,一旦堤成,这里就会成为水埠公社一座巨大的粮仓。

六千多亩上等水田,对于一些大型城市来说,或许算不得什么,可对于水埠公社一个小小公社来说,多出来的六千多亩地的粮食,按照现在一亩地三百斤粮食来算,一年就能多出来三十六万斤粮食,这还只是按照一年一季的收成在算,如果再算上晚稻的话,哪怕晚稻的产量不如早稻,一年起码也能多出来五十万斤粮食产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