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有重阳登高的习俗,这一日,家中老老少少定然是要出门。城外有山的地方,无比热闹。
可这热闹属于寻常人家,商户的重阳节,总裹着几分烟火气的忙碌。
薛明珠那边走不开,姜梨这边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些被晏行随便买来的菊花,如今都是难得一见精品,虽然花圃没有正式开放,但客人要来赏花买花,总没有往外拒绝的道理。姜梨已经想好,今年重阳节便在花圃过了,等过了节客人少一些,再出去登山赏秋。
果然,锦儿送酒还没有回来,花圃已经来了好几辆马车。其中便有庆宁侯夫人和二姑娘罗静婉。
罗静婉一身淡紫色襦衫,拿着一把翠羽团扇,一下车便朝着姜梨笑,面容十分可亲。罗夫人亦是一个笑容和煦,两人一到花圃,不是先看花,而是先跟姜梨寒暄。
“早就听说姜姑娘布景和种花方面很有天赋,今日看了,果然如此。”罗夫人已经暮春之年,笑起来依旧眉眼弯弯,“我年年都看菊花,并没有觉得特别好看,但到姜姑娘这里,才发现我以前看的菊花都是白看了。”
姜梨听她说话风趣,也增加了些好感。
“罗夫人若是喜欢,等会拿几盆回去。”
姜梨的性格非常对罗夫人的胃口,“姜姑娘的花圃轩敞,各色花也多,日后我们的雅集就来这里最好不过。”
两个月前,花圃的主院已经开始修建,到明年开春,无论如何应该建好了。
姜梨笑着道:“荣幸之至,日后欢迎罗夫人常来。”
姜梨带着女眷们一起去赏花,几位夫人又挑了喜欢的菊花指定要买。
罗夫人一口气挑了二十多盆,“我家老爷最喜欢菊花,早就想要一盆墨菊,我问了许多地方都没有问到,没想到居然在这里碰到了。日后想要花,看来一定要问问姜姑娘。”
姜梨笑着让落英带着匠人将夫人们挑好的花装好,又送了花肥并详细交代了养护方法。这才让夫人们留下地址,等会顺伯带人一盆盆送过去。
罗夫人笑着道:“我们以前去花行买花,都是自己装回去,更别说送花肥了,姜姑娘花种的好人也厚道,日后罗府的花就全部在姑娘这里拿了。”
另几位夫人也纷纷附和,只说日后一年四季的闲话都在这里定了。
因为主院没有建好,姜梨便邀她们到凉亭里面喝茶,落英早已从田菱那边拿了花糕过来。
几位夫人一看,便纷纷打听花糕要在哪里才买得到。听姜梨说这花糕不是卖的,便有些失望。
“这么好的花糕不卖真有点可惜,若是能开铺子,生意肯定不会差。”一个夫人拿了块茉莉糕吃在嘴里,有些遗憾道。
“也不是不卖,”姜梨微笑道:“夫人们若是喜欢,等我这花圃建起来,我便让我那做花糕的挚友过来帮忙,若是各位夫人喜欢,花糕也可以外带。”
这感情好,又能赏花还能有应景美味的花糕,几位夫人都有些真心期待姜梨的花圃快一些建好。
只是主院没有建好,能供人乘凉的只有一个凉亭,喝盏茶可以,但总不能多呆。
几位夫人坐了一会,便起身告辞,姜梨一直将她们送到门口,一直没有说话的罗静婉故意慢了两步,轻声道:“姜姑娘,上次见到姜二姑娘还是在孙夫人的雅集上,如今她可好。”
姜梨微微笑道:“我平日与她并没有什么来往,也只知道她出嫁了。”
罗静婉用扇子遮住下巴,微微有些惊讶,“姜二姑娘嫁人了?”
“前些日子的事。“姜梨不动声色的笑笑。
罗静婉摇了摇手中的扇子,温声道:“姜二姑娘天真烂漫,只是有些时候藏不住话,姜姑娘要注意些。”
姜梨眸光一动,迎上罗静婉别有深意的笑眸,知道她是在提醒自己。她从容的笑着道:“前次的事,慧兰姐姐已经跟我说了,多谢罗姑娘。”
罗静婉还想说什么,但罗夫人已经坐在车上,掀起帘子笑吟吟望过来。
罗静婉便朝着姜梨点了点头,“日后有空,再跟姜姑娘细说,我先回去了。”
姜梨目送马车走远,才缓缓折了凉亭,落英已经将凉亭收拾干净,“姑娘,顺伯给几位夫人送菊花去了,我们只有等顺伯回来才能回去。”
姜梨倒是不着急,坐在亭子里,只觉天高云淡,心里十分开阔。
落英亦是满面笑容,“每次看到这片花圃,如同到了眉州。姑娘,眉州的重阳也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婢子祖父在的时候,他做的菊花酒在当地可是很有名呢!”
姜梨望着她,短短几个月,落英长结实了些,原本好不容易养白的脸也晒成了小麦色,有一种阳光的味道。
落英和锦儿的性子截然不同。落英勤劳,凡事喜欢自己动手,锦儿娇气伶俐,对她却都一片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