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
这一次,是彻彻底底地,完了。
他们之前,还想着,去负荆请罪,用最卑微的姿态,去换取赵轩的宽恕。
可现在,人家立下了如此不世之功,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还会,把他们这些跳梁小丑,放在眼里吗?
还会,接受他们的“请罪”吗?
崔民干,不敢想。
他只觉得,自己的脖子上,仿佛悬着一把锋利无比的铡刀。
而握着刀柄的,正是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凉州王。
他随时,都可以,让这把刀,落下来。
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连根斩断!
京城,御书房。
庆帝屏退了所有的太监和宫女,只留下了心腹大总管,李全。
他一个人,在御书房内,来回地踱步,脸上的表情,时而欣喜,时而凝重,时而,又带着一丝深深的忧虑。
李全跟在庆帝身边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陛下如此纠结的模样。
“李全啊。”
庆帝突然停下脚步,开口问道。
“你说,朕,该如何封赏赵轩那小子?”
李全闻言,心中一凛,连忙躬身道:“陛下,凉州王殿下立下此等不世之功,扬我国威,荡平西患,自然是……应该重赏。”
“重赏?”庆帝自嘲地笑了笑,“朕当然知道,要重赏。”
“可是,该怎么赏?”
“黄金白银?他从吐蕃,拉回来了一百多万两黄金,五百多万两白银,比朕的国库,还要充裕。朕赏他那点,他看得上吗?”
“美女?他连吐蕃的公主都不要,朕还能找到,比吐蕃公主更美的女子吗?”
“官职?他现在是亲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往上,是什么?朕把这龙椅,让给他坐吗?”
庆帝的一连串反问,让李全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陛下息怒!奴才……奴才不敢!”
他听出来了,庆帝的烦恼,不在于赏,而在于,赏无可赏。
赵轩的功劳,太大了。
大到,已经快要封无可封了。
一个年仅二十岁的亲王,手握重兵,坐拥金山银山,更有灭国之功在身。
他的声望,在军中,在民间,甚至已经隐隐有超过皇帝本人的趋势。
这,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功高震主。
自古以来,有多少名臣良将,不是死在了这四个字上?
庆帝虽然欣慰于儿子的成长,但身为帝王的多疑和猜忌,也让他,不得不开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