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纪事报》的记者马克,眉头一皱。
他感觉自己势在必得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孟远竖起一根手指。
“我告诉他,是为了成本。”
“我的纯电远洋货轮,从上海到鹿特丹,中间至少需要补能两次。每一次靠港,都要支付高昂的港口服务费、引航费、能源补给费……”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到每一件商品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记者,他们的眼神明显亮了一下。
“所以,我需要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超级充电桩,一个能提供廉价清洁能源的海上驿站。它不收靠港费,不收引航费,甚至,它的能源成本,只有陆地港口的三分之一。”
孟远摊开手,仿佛在展示一件艺术品。
“龙栖岛,不是堡垒,也不是殖民地。”
“它是一个开在太平洋高速公路旁边的,24小时营业的、带充电桩的、自助服务的……超级服务区。”
“噗嗤。”
台下,一个来自德国的记者没忍住,笑了出来。
气氛瞬间轻松了。
马克脸色涨红,他绝不甘心就这么被糊弄过去,于是立刻追问:
“服务区?孟先生,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的工程船队是在海军舰队护航下施工的!哪个服务区的建设,需要航母战斗群来保驾护航?”
这是图穷匕见!
现场的空气再次凝固,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孟远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他沉默了两秒,整个大厅落针可闻。
就在连自己人都以为他要陷入被动时,孟远却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眼神看着马克。
“因为你们。”
“就在上个月,贵国的‘独立’号航母战斗群,还在我方施工海域附近,进行了长达72小时的自由航行。”
“我的工人们,是在贵国战斗机呼啸而过的阴影下,完成了最后一块沉箱的安装。”
他语气平静,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是一家民营企业,我要对我的员工和我的财产负责。我请我的国家,在国际法允许的框架内,保护我的施工安全,请问这有错吗?”
“难道,只允许你们的航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却不允许我的工程船,在公海上自由施工吗?”
“这……这是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