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在远新的“中国标准”彻底颠覆欧洲内河航运之前,将这项技术的主导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一份措辞考究、姿态倨傲的邀请函,就这样跨越了半个地球,送到了孟远的面前。
这才有了两个月后,德国杜伊斯堡的这一幕。
德国,杜伊斯堡。
莱茵河畔的希尔顿顶层会议室,气氛比恒温空调吹出的冷气还要僵硬几分。
“孟先生,我们德国人,以及整个欧洲,都对贵公司的‘长江奇迹’表示由衷的赞叹。”
说话的男人叫劳斯·密特,“汉堡动力”联盟的首席代表。
他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金发梳得一丝不苟,湛蓝的眼睛里带着一种根植于血脉的傲慢。
他嘴上说着赞叹,但身体语言却很诚实。
双臂交叉,微微后仰,像个评审。
孟远没说话,只是用小巧的银勺,轻轻搅动着面前的红茶。
茶是中方团队自己带来的,正山小种。他不习惯欧洲人往茶里加奶加糖。
劳斯见孟远不接话,清了清嗓子,继续占据主动。
“我们认为,远新集团的电池技术,结合我们德国百年来的船舶制造工艺与航道管理经验,无疑是一次强强联合。”
他刻意加重了“百年工艺”和“管理经验”这两个词。
言下之意,你们有技术,但想在欧洲的母亲河上玩,还得靠我们。
孟远身旁年轻的翻译小张,额头已经渗出细汗。
他能感到对方话语里的压力,这根本不是合作,更像是招安。
他紧张地看向孟远,却发现老板脸上波澜不惊,甚至饶有兴致地看着杯中旋转的茶汤。
两世为人,孟远早就把他们的伎俩看得一清二楚:
还在撑着那点可怜的工业优越感。
可惜啊,劳斯先生,时代变了。你不是来联合的,你是来求生的。
克劳斯终于抛出了他的核心目的。
“所以,我们希望引进远新的固态电池组。当然,为了适配莱茵河复杂的航运生态,相关的技术标准、换电站布局和数据平台,必须由我们‘汉堡动力’来主导制定。”
图穷匕见。
他们想要远新最核心的电池,却要把定义规则的权柄——标准和数据,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翻译小张的心沉了下去,这条件太苛刻了。
就在他准备将这番话翻译得委婉一些时,孟远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