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靖不信,李世民当即说道:“药师有所不知,这小子扬言想要节制天下兵马,朕便给他出了个难题,让尉迟敬德去教他兵法,实际上就是想敲打这小子!谁曾想,尉迟竟然教不了,还跟朕说太子可为他师!你说扯不扯?”话虽这样说,但李世民脸上的笑意却怎么也止不住,分明是想显摆一下!李靖看出来了,但心里也是一惊!能让尉迟敬德说出这种话,说明太子或许真的有点东西!李世民见李靖面露迟疑,哈哈一笑,拍了拍桌案:“药师,朕可从不妄言。不信,你且考较他一番!”李靖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缓缓起身,思考片刻后道:“太子殿下,若我大唐挥师东进,欲灭高句丽,当如何布局?”李承乾目光一凝,不假思索的侃侃而谈:“当分兵两路,水陆并进,大势倾轧!高句丽必破!”李靖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虽然只是一句大方向上的战略,但确实和他心中所想一模一样!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继续考教道:“那水陆两路,又该如何具体部署,方能确保万无一失?”言罢,李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李承乾,仿佛要看穿他的心思。李承乾不慌不忙,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水路可由山东半岛出发,直取高句丽南部海港。陆路则由我大唐精锐骑兵为主,辅以步兵,步兵与水路大军两头稳步推进夹击施以压力,骑兵则以闪电战法自辽东半岛穿插,直捣其都城平壤。三路大军互为犄角,互相策应,如此,高句丽必败无疑。”李靖眼前一亮,光从这几句就能看出太子战略目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光看这个还是有纸上谈兵之嫌,于是他又问道:“如果让太子殿下指挥这场战争,你会如何调兵遣将?”李承乾微微一笑,胸有成竹:“以我大唐如今国力,十万大军足矣!陆路方面,以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六万以及兰州、河州等地的胡族兵,从柳城出发,经通定镇渡过辽水,直逼高句丽新城。水路方面,以侯君集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军四万余人、战船五百艘,从莱州出发,渡海直趋平壤。至于骑兵嘛,那自然是由卫国公统领直插高句丽腹心!此外,派遣细作深入高句丽,搅乱其内部,内外夹击,方能确保此战必胜!”李靖和李世民二人对视一眼,惊讶万分!想不到他竟然考虑的如此周全。不过还没等他们二人回过神来,就听李承乾继续说道:“不过考虑到卫国公年岁已高带领骑兵直插高句丽腹地这差事,还是要另选他才是!更何况李积还在带兵平叛,所以依我看来,这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还是有卫国公担任比较合适。”李世民闻言连连点头,他觉得李承乾这番分析有理有据。但李靖可就不这么想了。开什么玩笑?什么叫年岁已高?不就是带领骑兵打突袭吗?这都是他当年玩剩下的!怎么就不能让他来担任了?李靖眉头一挑,豪气干云:“太子殿下此言差矣!老夫虽年迈,但宝刀未老,驰骋疆场,犹自当年!突袭高句丽腹地,老夫当仁不让!再者,待李积平叛归来,稍作休整便能再次上战!何不让他与老夫协同作战?老夫与李积配合多年,默契十足,此番东征,老夫愿带兵直捣虎穴,誓破高句丽!”言罢,李靖目光炯炯,战意盎然,仿佛已置身战场,挥舞长枪,所向披靡,令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李承乾见状连忙规劝道:“此番父皇执意御驾亲征,卫国公还是应该带领大军居中调度,以保证父皇安危为主!至于闪电突袭这种事情,我大唐不缺的就是猛将,杀鸡焉用牛刀?”李世民闻言,神色微动,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意。而李靖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后才沉声道:“殿下言之有理,但靖一生征战,岂会畏惧区区突袭之任?只是…为陛下安危计,臣的确是该居中调度”听到这话,李承乾放心了不少,有李靖在身边,李世民的安全也能得到极大的保障。不过这时又轮到李世民犯难了:“高明这方略的确是不错,可该派谁担任突袭高句丽的主将?尉迟敬德他们都老了,朕实在是不放心。”李靖闻言也是面露忧愁,实在是年轻一辈无人能担此大任!而李承乾嘴角却勾起了一抹轻笑。攻打高句丽,主角必须得是薛仁贵呀!三箭定天山,白衣陷阵等等,那是开玩笑呢?这样一个猛人,不早点儿让他进入朝廷核心,那可真是太可惜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他应该还在龙门县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吧?据说他饭量挺大,经常饿肚子,也不知道是演义夸大其词还是真事不过虽然他知道薛仁贵有这个能耐,但又该怎么提起呢?突然说一个寒门子弟能担此大任,恐怕谁也不会相信吧?李承乾不免有些头疼,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不如建议李世民开一个武举,这样一来能选拔人才的同时,又能让薛仁贵顺理成章的脱颖而出。想到这儿,他轻咳一声,吸引了李世民与李靖的注意,缓缓道:“父皇,儿臣有一计,或可解眼前之急。”听到这话,李世民眼前一亮,他深知自己这个儿子智谋无双,随随便便就能想出一个常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想象的好点子!所以他也不由得有些期待。“你又有什么想法?速速说来!”李承乾微微一笑,道:“儿臣以为,我大唐可开设武举,广纳天下英才。一来可选拔真正有能力的武将,二来也能让那些寒门子弟能够多一些为国效力的机会。如此一来,既能解决眼前缺将的难题,又能为我大唐储备更多的人才。”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喜,这主意当真是妙极!…………:()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