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轻狂》到《追梦》,院线之所以愿意以25元上映柳乘荫的电影,其实都是因为柳乘荫对自己的电影进行介绍时各种“不看好”,导致院线觉得柳乘荫的电影就值这个价。
院线上映柳乘荫的电影为了不是票房,而是想通过利益交换,用院线资源从柳乘荫身上换取其他利益。
《轻狂》还好。
虽然当初《轻狂》火了,但院线并没有提出要涨价。
其中原因是因为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
《轻狂》之所以能火,这跟它的票价以及专辑价格
息息相关,二者达成了微妙的配合。
这种微妙的配合,就仿佛程序员看到自己写了大半个月都没写出来的程序,突然成功地跑了起来…
虽然不知道原因,但最好别动!
一旦提升了电影的票价,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点之一——“10元看电影”就没了。
至于让专辑价格跟着一起涨…
要知道,专辑的价格已经是音乐平台替柳乘荫参考的最合适价格,所以不可能涨价。
再加上,电影票临时涨价多少会引起影迷们的不满,显得吃相难看,劝退观众。
另外,《轻狂》虽然获得了9月票房冠军,但它的票房其实跟同月的其他电影并没有拉开什么很夸张的差距。
综合可知,《轻狂》电影票涨价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带来的收益!
因此,院线们并没有向柳乘荫提出让《轻狂》涨价的要求。
然而,现在正在上映的《追梦》则不同!
院线方已经看清楚了。
《追梦》这部电影本身就十分令观众喜欢,所以并不需要搞什么噱头。
涨价虽然会抬高消费门槛,引起一些观众的不满,并劝退一部分观众,但这些被劝退的数量并不多。
毕竟大家都知道,《追梦》这部电影的票价确实是低了,它的存在甚至有些“扰乱市场”、“引起同行内卷”的嫌疑了。
虽然电影是虚拟产物,但也是一种商品!
柳乘荫要是总这样干,观众们迟早会拿柳乘荫的电影和国内其他电影进行对比。
然后开始嫌弃起其他电影的“高价格、低性价比”,从而对其他电影产生心理上的“消费障碍”,然后逐渐丧失“电影消费意识”。
如此一来,其他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消费,他们只能跟着柳乘荫一起降价。
电影票降价又会导致电影盈利率减少,亏本几率提升,打击电影人的热情。
最终导致国内电影行业衰退。
电影行业衰退,就会导致国家财政在电影方面相关税收减少,并且对国外文化入侵的抵抗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的精神领域高地陷入危险…
其按理可参考西方古时的纺织机被发明,并快速普及后,对西方社会带来的巨大震荡。
听到这里,柳乘荫先是有些懵。
他电影票卖的便宜,居然还错了?
他给电影票涨价居然还能整出“为国为民”、“拯救华国电影”来?
这叫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