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南青的荒北商人已经开始组建车队,作为第一批冒险者前往西域开路。
途中,南青还安排好新式火器,线膛枪,人手一把,各分五十枚子弹。
这是徐胜男通过她描述的撞针与底火改良后的燧发枪。不仅压缩了弹药,加强了材质,还上了保险栓。
尽管暂时只能手搓五十把,但已经够用了。
南青还给他们安排了一门小号的铁木兰。威力不够大,但胜在精准。
只要打在人身上照样血肉模糊。
她非常重视荒北商人通过陆地去往对岸国度,所以派得基本是半兵半商。
等荒北商人作为先驱者集体出发后,草原除贝瓦城贵族部落,其他大小部落纷纷通过阿塞北请示荒北王接下来该如何整合部落?
实际上试探荒北王的态度。
如果南青置之不理,那大小部落就认为自己可以肆意行动,继续按照以前的日子过。比如入秋就抢中原,现在不敢抢,不是还有弱小的同胞?
这些争夺资源的陋习仍旧在草原内部流行。
南青自然不会放纵他们继续为所欲为,败坏现在的人口结构。
贝瓦城作为草原大都市现在居住着两百万人口,其他一百万人都是零零散散在草原各个土地,靠着放牧生活。
现在是有了低价粮,他们才过了两年好日子。
不过一旦缺粮又会被打回原形。
“刘虎,通知阿塞北命令各部落的部首,将他们族内年轻的孩子都送到荒北读书,接受教育,并且建立荒北公立中学负责招收各地成绩好的学子学女。”
“各地公塾若能达到及格的升学率,一律先进入评级。”
初期就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调动地方积极性。
南青实施的是三年免费公立小学教育,六年启蒙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这里就算高学历了。
毕竟荒北三年前还有很多文盲。
不过她这里应该出不了大诗人,这点在古代看来确实是个大缺陷。
可她要的人才本来就不是大诗人,而是投入建设为社会添一砖一瓦的工科人才。
南青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大梁境内同样没有闲着,不知何时这里有个私署开始十二个时辰密切关注晋王的一举一动。
荒北一旦传来消息,这些人都会不断挥笔记录,然后送到蓝铃手上。
记录的人基本没有品阶,只是一些与科举无缘的寒族子弟。
当他们将晋王开创官学公办记录在案,心情不知有多复杂,因为晋王的许多公塾招收的都是像他们差不多的平民家庭的孩子。
而且三年已经毕业一批人,开始进入六年启蒙教育。
日后这些平民家庭出世,定会在荒北发光发热。
若是以前很多人肯定不会留意一个小小的荒北教育,毕竟再考也不可能考到京城,只能在地方待着。
可现在荒北发展到很多京城子弟偷偷摸摸搬到荒北,置办院子,还有的人把家中的百家姓,烈女传通通丢到一边,将孩子送到荒北公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