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因为朱温的大梁朝太短暂,这些傢伙也不能说完全编故事,毕竟朱温刚称帝一个月,大唐就在长安重建,像王审知,刘隱这俩距离远的,基本上在接到朱温甚至,但还没做出答覆称臣时候,大唐重建的消息也就到了。他俩其实是真没给朱温答覆,毕竟他们隔著那么远,朱温也不可能找他们麻烦,完全可以继续观望,这种情况下他们说自己还是大唐忠臣,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依据。
朱温的確给他们传旨了。
但他们没答覆啊!
他们没有向朱温称臣,依然是大唐的节度使,至於之前为什么不入朝,这个距离那么远,他们確定长安朝廷真假也需要时间啊!
忠臣。
他们还是大唐忠臣。
而长安朝廷在国师不介入的情况下对他们也倾向安抚,主要是这些傢伙给的太多了,钱鏐一家补交的赋税就足以养活目前关中军民好几年,马殷交的也不比他少,再加上淮南等补交的,大唐朝廷从未有这么宽裕过。而且这些地方不是河朔三镇这种职业骄兵悍將,像淮南,吴越这些,过去始终都是大唐赋税来源,算是最听话的地方,之所以形成割据,本质上是大唐已经崩了,这些地方需要自保。
不是他们想割据,而是大唐的形势逼著他们不得不割据。
真正的骄兵悍將解决后,只要他们不负隅顽抗,完全可以和平解决。
节度使举族入朝。
然后朝廷重新任命地方官,建立道府州县四级体系,恢復以转运使为首的税收体系,全面府兵化,道一级设立都指挥使主管府兵,但只是管理,军事指挥由行军总管,无论行军总管还是都指挥使都是十六卫派出,以新设立的布政使主管政务,以按察使主管司法。实际上就是明初那套,本来就是杨丰给制定的,老朱这套很完善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掌握道一级军民法权,转运使主管税收。
但作战由行军总管。
朝廷依旧三省六部制,只不过文官任命由科举起。
当然,不是儒学科举。
而是分科的,基本上相当於简化版公务员考试。
不过杨丰只是帮他们制定个大致上制度,具体以后发展得看他们自己,毕竟任何制度都得根据实际来,有个大致的东西,如何完善是一代代努力,这东西哪有真正一次性成功的。
在南方藩镇纷纷投降的同时,北方那些真正朱温嫡系的藩镇,则纷纷弃城而逃中,或者被部下所杀,杨师厚试图逃亡,但被手下亲信所杀,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请求投降失败,最终只好愤而自杀。还有不少潜逃失踪,这种其实属於最多的,毕竟他们作为朱温亲信,是不可能被赦免,但如果拋弃荣华富贵带著点金银珠宝逃亡隱藏民间,一辈子衣食无忧也是没问题的。
至於李存勖依然割据代北,而且正式向阿保机称臣,作为契丹的晋王,李思諫同样向阿保机称臣,被后者封为夏王。
当然,如何解决他们,这个就与杨丰无关了。
这种小事无需劳烦国师。
实际上李存勖部下,已经开始有人投降朝廷,比如李嗣源就已经在暗中和朝廷接触,毕竟代北那地方,其实养活不了他们,只要朝廷允许他们投降,恐怕大部分都会投降的。
但这个……
这个交给新皇帝吧!
长安。
含元殿的台基前。
杨丰在一群投降做寓公的藩镇簇拥中,走过跪著的李世民后代们。
隨著各地藩镇的投降,跟著他们的运输队一起到长安的,还有按照国师要求寻找到的李世民后代们。
毕竟还得选皇帝。
李道玄只是监国而已。
再说他只是个低配版李世民,而且属於那种偏军事能力的低配版,治国水平是没有的,带兵打仗也差不少,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李世民后代,甚至都不是李渊后代。他监国可以,当皇帝是肯定不行的,他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只等选出新皇帝就结束监国。
至於唐哀帝李柷其实还活著,但他把江山让给逆贼,已经没有资格再当皇帝。
“这就是你那个养子?”
杨丰在一个年轻人身旁停下,转头对跟著的徐温说道。
那年轻人赶紧跪著转身。
“弟子李知誥叩见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