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随心称呼便可,这等小事不必介怀于心。”
二人有说有笑携手步入殿中,好似,谁也没察觉到方才的暗流涌动。
等齐王看到今日的坐席安排时,不由
愈发满意秦国的诚意了:
秦王用餐的案桌并不在高高的殿上,而是与他的案桌一左一右,相对而列。
堪称是真正以兄弟之礼相待了,试问山东五国,哪个君王肯拿出这样的诚意?
于是等宴席一结束,齐王就不顾身旁大臣频频递来的眼色阻拦,当场提出要与秦国签订合盟协约。
他迫不及待首先说出协约要求:无论秦齐要对哪一国用兵,对方都绝不能干涉,也不能暗中增援对方的敌国。但如果盟友方遇到敌袭求援时,对方必须出兵襄助。
秦王颔首欣然应下,并无异议。
负责草拟盟约的韩非,嘴角浮起一丝淡淡的真诚笑意,不干涉盟友用兵,有难时出兵襄助?秦国真是求之不得
由于这场宴会太过特殊,两个孩童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参宴。
说起来,自从扶苏吃了李世民带回的各种美食,就自告奋勇当上了小跟班,三天两头就要跟着他去见一趟荀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小家伙瞄准的是荀子他们的伙食。
许朴虽然常年生活在山间,但农家掌门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他对待饮食,真是做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不然,荀子也不会刚跟他打完架,一到饭点又主动赔礼示好了。
要是没几分独具匠心的掌勺真功夫,张苍这种吃遍天下美食的富家子弟,又何必非要赖在这院子不肯走?
所以,扶苏这样的小朋友会被他们的伙食深深吸引,实在是情有可原。
不过,他想吃这些美味是要付出代价的。
荀子治学一丝不苟,一向提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勤学苦练。
可同样是快三岁的孩子,眼看李世民都能默写出两千多字了,扶苏却连一百个字都认不全,他实在看不下去。
孩子在宫里秦王如何教导他管不着,可孩子在他面前,不是读望天书靠记忆一通乱背,就是举着书错字连篇一通乱读,这是荀子万万不能忍的。
这会儿,李世民在屋子里专心默写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编外学生扶苏,则站在屋檐下捧着一本书,一张可爱的小脸都快拧成一个小苦瓜了。
他磕磕绊绊地读着,
“月,又之于菜,而月于菜。水,水为之,而大大于水”
在一旁晒竹简旧书的蔺成,努力憋着笑,双肩一个劲地抖个不停。这小家伙竟能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读成这样,真的太可爱啦,好想过去帮帮他!
荀子背着手踱来踱去,听着这透着苦哈哈的童音,只觉得一阵头疼。
他见过许多这个年纪的孩童,扶苏已经算很聪明的了,奈何有世民这个神童对比着,他实在按捺不住操心的念头——
秦王是怎么做到对两个孩子巨大的差距淡然处之,还不快些为扶苏请个启蒙老师的?
扶苏的朗读声还在继续,
“虫有高日,不白走者,车史之夕也”
荀子上前从孩子手中拿过书简,蹲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他,
“你看,这个字不读虫,它读虽好孩子,来跟老夫一起读: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扶苏乖乖答应了,嘴里很认真地跟他念着,鼻子却在悄悄吸着空气里的油脂香气,思绪早就飞去厨房了。
等囫囵一念完,他马上迫不及待问荀子,
“荀子,许阿翁今天做了什么菜呀?好香啊!我们现在能去吃饭了吗?”
荀子指着方才这几段,
“你再读一遍,全部认识了就可以。”
扶苏飞快凭借记忆把它们背了一遍,眼巴巴地看着他。
荀子头疼,孩子聪明,就是不用在学习上,这么快的语速,生怕我听不出来你是背的望天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