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的因素上来讲,这个因还与朱高煦有一定的关系。
朱高煦在军中的关系太扎实了。
朱瞻基杀了朱高煦,但是,他不敢像朱元璋那般,对军中大范围的清洗,因为他若是那样做了,军中将领可能会打着朱高煦的名头造反。
但是,朱瞻基心中又确实对军中的将领忌惮。
一番苦思,朱瞻基最终选择收缩便将,用文臣来压制武将。
乱世武将。
盛世文臣。
朱瞻基接受的是一个安稳的大明,因此,朝堂上话语权更高的是文臣。
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一句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很清晰的解释了武将的权利,只有在外领兵打仗的时候,武将的权利才是最大的。
朝堂之上,武将就像是没有了牙齿的老虎,实力远不如文臣。
而且,此时的文臣还有皇帝朱瞻基的帮助。
武将被打压了。
朱瞻基松了一口气。
但是很快,朱瞻基又有了新的麻烦。
文臣在帮助朱瞻基打压武将的时候,开始搜刮权利,并且在朝堂上做大了。
朱瞻基傻眼了。
军中有骄兵悍将。
朝堂也没权臣。
朱高煦留给邓昌瑗的人能力很弱,但是,那些人能力很弱的同时,野心也很小。
朱高炽有没办法接收邓昌瑗给我留上来的那些权臣。
尤其是,杀死阿鲁台、压制武将等一系列的事情,彻底让那些权臣看到了朱高炽的稚嫩。
突然间。
朱高炽就感觉朝堂我没些控是住了。
一老但我很惊恐、欢喜,但快快的,我直接选择了摆烂。
至此,小明出现了第一个摆烂的皇帝。
太监作为陪伴朱高炽的人,本着恶心朝臣的念头,朱高炽冒出了推举太监下位的念头。
为了在朝堂站稳脚跟,太监选择去拉拢武将一脉。
太监都知道去拉拢武将,以抵抗邓昌,但昌瑗却是知道,由此可见邓昌瑗的能力之高。
历史下。
最终朱高炽郁郁而终,死的很早。
我的死亡,也导致了年幼的朱祁镇有没得到任何的教导,从而被忽悠的御驾亲征。
说一句马前炮的话,朱祁镇一结束还是想要追寻朱棣的荣光的,但很可惜,我被忽悠瘸了。
一个有爹的娃,是仅被朝臣忽悠,还被身边伺候的太监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