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罗马尼亚这边可以给摩尔多瓦个准出海口,多瑙河朱朱列什蒂港。从朱朱列什蒂港顺流而下可从多瑙河三角洲进入黑海,逆流而上则连通贝尔格莱德甚至一直到维也纳。
总之,摩尔多瓦虽然被苏联“抛弃"了,但现在摩尔多瓦加入了贸易联盟,并且在贸易联盟内部,是罗马尼亚负责对一"辅导”,未来的摩尔多瓦是可以过好日子的。
列宁格勒。
“把列宁格勒设为经济特区?其实用不了这么大。”
朱镕础在列宁格勒,现在苏联既然已经“休克",那么经济特区就成了头等优先级的大事。
“我一向认为,经济特区不是企业改革区,而是在一张白纸上重起炉灶的地方。这个地方不应该是列宁格勒,而是列宁格勒附近的一个地方,这是我的想法。当然,还好,现在是整个列宁格勒州全成
了经济特区,我们就在其中找一块地方。
朱镕础在列宁格勒西边,划了个圈,把科特林岛以及对岸的块地方圈起来:“在这里建立新城。”
。。。。。
莫斯科。
十月的莫斯科市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莫斯科市民和全俄罗斯、全苏联市民一样,过起了休克纪元的生活。
为了迎接大冲击,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
鉴于卢布正在剧烈贬值中,贬值幅度无法预测(反正很大)、物价震荡也无法预测,所以这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发的是食品券。
在物价震荡式上涨的这段时间,食品券是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好东西,而且发食品券也比发卢布简单得多,至少不用时时刻刻计算最新物价之下卢布的购买力了。
在莫斯科市以及周边的莫斯科州,40%的企业关停。而这并不算是很高的比例,莫斯科之外的地方更高。
莫斯科州不管怎么说也是苏联的首都,在这附近的工厂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甚至有不少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其他地方,比如伏尔加格勒和罗斯托夫,中国的专家小组在这儿的纺织厂找到了沙俄时
期的机器设备。
放眼看过去,清一色的1913年英国造纺纱机器,那时候离十月革命还有4年。在三十年代和卫国战争期间,就是这样的纺织厂支撑起了苏联的轻工业。
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批已经明显落后的纺纱机器也没有淘汰。虽然和50年代新的机器设备相比,这些机器平均每个纱锭所需的劳动人数奇高无比,可苏联工资也比英国低呀。
到六十年代,新的纺纱机器自动化程度、平均劳动人数又下降了。。。可我的纺织厂拾掇拾掇能和50年代的纺纱机器同台竞技,现在再加把油,应该也能和60年代的纺纱机器掰腕子吧。
到七十年代。。。。。。。应该。也能。。。
在罗斯托夫的纺纱厂,中国的专家小组还发现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
这种纺纱机原本每个车间需要配备多达8名的维修工,因为它的轴承和连杆十分不可靠,随时可能罢工。但在50年代,苏联给它自研了个新部件,算是小的技术创新,轴承和连杆采用了新设计的形
状、又使用高性能钢材,纺纱机器不会随时罢工了。
但在换上这种新部件之后,从1962年到1988年,每个纺纱车间仍旧配备8名维修工。
“纺织大妈喜欢在车间里摆着8个壮小伙儿随时待命的样子,看着养眼”
朱镕础:“把这厂给关停了。然后全部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