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粮食的缺口还是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难以填补。
即便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就大力普及红薯和土豆这两种高产作物,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
毕竟百姓们长期习惯了种植传统的粮食,对于朝廷强制要求种植土豆和红薯,心中肯定会颇有怨言。
并且各地官员综合回报的情况显示,百姓们对此确实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恐怕到时候普及红薯和土豆没那么容易。
再说了,以现有的保存方式、以及各地气温的差异,红薯和土豆也未必能储存三个月以上。
所以粮食紧缺依旧是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即便依旧可以从海外运来大量的粮食,却还是解决不了粮食危机。
于是,大棚技术便成为了当下解决粮食问题最合适的方法。
采用大棚技术,就如同给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粮食。
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恐怕一年种三季也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粮食危机便能得到大大缓解。
不过让朱慈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大棚这玩意儿其实在明朝这个时候早就有了雏形。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是用来种粮食的,而是被农们用来种。
比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详细记载,北京等地的农们会利用地窖、火炕和纸窗覆盖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娇艳的卉,像牡丹、芍药等名贵品种,或者种植一些蔬菜。
这种种植方式被称为‘堂’或‘熏’。
具体方法是通过燃烧马粪等产生热量来提升温度,并用透光的油纸覆盖,形成一个简易的保温透光环境。
这种技术,就是中国传统的温室大棚。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种而不是种粮食,原因其实很简单。
毕竟在古代,种的价值远远高于种粮食。
因为能种得起这种的大多是富贵人家,他们从来也不会缺粮食吃。
而朱慈烺就是打算从这种传统的种技术开始研发改良,将其应用到粮食种植上。
其实他也曾想过研发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大棚,但仔细思考之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了。
因为塑料大棚研究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以目前明朝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具备研发的条件。
至于玻璃大棚就更别提了,虽然他自己心里清楚玻璃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是真要制造出适合大棚用的玻璃,那成本可就高得离谱了。
而且,玻璃质地脆弱,运输也不方便,毕竟他可是想要将大棚技术普及到全国各地的。
再者说了,他还指望着利用玻璃这一稀罕物件大赚一笔呢。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这种传统的土方法。
一来价格便宜、二来技术简单。
当然,这些工匠们也没有辜负朱慈烺的期望。
他们先将地下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在挖好的地面上均匀铺上一层稻草和草木灰。
稻草和草木灰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上冻,为后续的种植环境提供基础的温度保障。
接着,选用经过桐油和鱼油充分浸泡处理的麻纸或绢布,将其精心制作成透光性能良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