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瞬间点亮了他的思绪。
随后,他看向李邦华道:
“李尚书,你说能否由朝廷出面组建一所新的学院,专门教授这些宗室子弟兵法,以及火枪、火炮知识?”
“当然,也可适当教授他们读书写字,但这并非重点,关键是传授他们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之类的武学知识。”
没错,朱慈烺想说的其实就是后世的军校!
不过他觉得这两个字可能对古人来说有点超前,所以用了另外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李邦华和王家彦二人听闻这话之后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满是疑惑。
朱慈烺见他们似有不解,正欲进一步解释,李邦华突然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您所说的该不会是开办京卫武学吧?”
京卫武学?
这是什么东西?
朱慈烺闻言,着实愣了一下,因为他还是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而且对此一无所知。
见此情形,一旁的礼部尚书王家彦赶忙上前解释了起来。
紧接着,朱慈烺终于明白了有关于京卫武学的一切事情。
原来在明正统六年的时候,“叫门天子”朱祁镇开办了一所学校,名为京卫武学。
然后昭告天下,选拔都督以下子弟中才气较为出众者,以及民间武生等相关人员入校学习。
不过,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这个学校不考文学知识,只考武学,旨在培养下一代武将。
而京卫武学中的“京卫”,通常由兵部侍郎级别的官员担任。
最初在京卫武学就读的学生,皆从年轻军官或者武将子弟中挑选,彼时大明刚建国不久,军官子弟亦颇为尚武,所以入学时已具备相当的武学基础。
毕竟在他们当时的观念里,他们日后那可都是要奔赴战场杀敌的,所以习武极为刻苦。
一时间,京卫武学声名远扬,确实也培养出了一批知名将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勋贵子弟对吃苦受累的习武之事愈发抵触,加之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崛起,武将遭受打压,勋贵子弟便愈发不愿练武。
久而久之,前往京卫武学求学的人日益减少,于是京卫武学就这么停办了。
直至明朝天顺八年,有人上奏请求恢复京卫武学,京卫武学才得以重新开办。
但没过几年,又因缺乏新学员而再度没落,至今已沉寂一百多年了,导致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不得不说,听完这番解释之后,朱慈烺的心中还是颇感意外的。
因为他着实未曾料到,早在明朝时期便已出现后世军校的雏形。
这大概也算是大明的‘黄埔军校’了!
一时间,气氛略显尴尬,毕竟身为大明太子居然不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是有些丢脸了。
不过很快,朱慈烺旋即恢复常态,然后继续说道:
“本宫欲开办的军校,与这京卫武学大致相仿,但主要教授的都是一些火器方面的知识。”
“经历了之前的辽东大战之后,火器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后大明必将全军装备火器,故而了解火器知识至关重要。”
“此外,此次军校的设立不仅针对宗室子弟或者勋贵子弟,军中所有武将皆在其列。”
“例如可以规定一些武将若想晋升,就必须前来军校参加学习和考试,合格之后方可顺利晋升,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