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已经快要淹没在人群中的绪东阳回过身,也望她,然后隔着人潮朝她挥了挥手。谈丹青眼睛亮了亮,抬起了手。
难道他每次进站后都会这样转过身找她?
谈丹青抿了抿嘴唇,压下止不住往上扬起的嘴角。
*
绪东阳走后,将房子和车都留给了她和谈小白。谈丹青本来是马上也要走,但因为魏繁星出了事,留在江城的人脉要重新洗牌,不得不多待了几天,参加几场饭局认识朋友。
要么东风压过西风,要么西方压过东风。
魏繁星这边出事后,关于谈丹青的正面宣传才终于能够重见天日。
这天晚上,一篇关于谈丹青的人物采访稿莫名其妙的火了。
这篇稿子叫《我眼中的谈丹青》。
博主在稿件中写道:“……我第一次写谈丹青是在一年半之前,那时我想做一个在互联网冲击下实体业的采访。我邀请了许多人,但大部分邮件发出去都石沉大海,谈丹青是为数不多回复我的人。
“……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相谈甚欢。采访结束后,我将初稿发给她,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将最后一段描写她原生家庭的内容删除。原因是,她不喜欢被人同情。这大概就是从始至终贯穿了谈丹青人生的底色:坚韧独立。”
“……在她最饱受非议的时候,我写了很多为她澄清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全部被严重限流,无法走进大众的视野。其实网络上关于她的传言均属不实。她的母亲很早去世,父亲为了躲债抛弃了她和她弟弟;她的男友仅比她小四岁,他们认识的时候,对方已经成年。”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后是否依然会面临限流,但这一次,我选择不再沉默。我写下这些字句,不是为她辩白,而是为真相发声。
我眼中的谈丹青,她的勇敢,是独自穿越漫漫长夜时点亮的火把;她的坚强,是无数次被生活重击后,依然选择从瓦砾中站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的姿态;她的自信,并非源于傲慢,而是源自于对自身价值最清醒的认知和最执拗的守护。
她是在绝境中奋力生长的野草,根须深深扎进土壤,却始终向着阳光,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青翠。
我想送上我最深、最真的祝福:谈丹青,愿你前路再无遮蔽的阴霾,愿你心中的灯火长明,照见你本就璀璨夺目的未来。你值得拥有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这篇稿件发出后,其实只是被一些一直关注谈丹青事件、或对之前网络暴力存疑的读者默默转发、点赞。
评论区里,开始零星地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文章里写的,感觉更接近真实?之前那些传言确实有点太夸张了……”
“要求删掉原生家庭那段,这性格,确实是tdq会做的事。”
之前骂谈丹青骂得太狠,很多人酝酿了逆反心理,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发声,理性讨论当年事情的真相。
“我就说!当时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能把品牌做得那么好的人,怎么可能像网上说的那样不堪?”
“谈丹青就是这个牌子的灵魂,看看把她逼走了以后‘丹心’成了什么样子!就是一坨!!!”
“质量这么好,还是国产,被黑成这样,哎资本、哎做局、哎……”
……
讨论的热度如同滚雪球般迅速扩大,质疑、愤怒、同情、以及对过往盲从的懊悔,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浪。之前骂得有多狠,此刻反弹的力度就有多大。
公司后台数据和舆论热度同时出现了一个几乎成直线的上升趋势,再次大爆单。并且这一次爆单比以前任何一次能量更大,他们甚至不用给m公司抽成,进账每分钱,全是他们的。
这件事像梦一样。
谈丹青的手机响个不停。
祝福的、加单的、讨好的……
但谈丹青几经起落,这会儿反而更冷静了。
别人骂她的时候,她是她。
别人捧她的时候,她还是她。
回广东的前一晚,谈丹青特意约博主见了面。她为她准备了一份不算昂贵但很真心的小礼物,一只刻有博主logo的定制限量版键盘:“一点心意,真的很谢谢你。”
博主眼睛弯了起来,连忙摆手:“哎呀,真不用这么客气的!能帮到你,看到真相被大家看见,我也特别高兴!而且说真的,这篇文章反响这么好,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关注呢!”
两人相视一笑。
她们聊起文章引起的反响,聊起网络生态,也聊起未来的打算。
临别时,博主忽然认真地看着谈丹青,眼中闪着光,像是许下一个郑重的诺言:“我们约定好不好?十年后,我再采访你一次。十年后的谈丹青,和十年后的‘丹青’,会是什么样子呢?”
谈丹青心头一暖,被这份真挚的期许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