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的!”李二郎推门而入,“有客人要点千丝豆腐!”
“又来?这是第几个了?”
吴铭本来没打算把在店里卖千丝豆腐。
他对吴记川饭目前的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像这种做工精细或食材珍贵的菜品不宜以固定菜品的形式在店里出售,更适合用作宴席菜,提升宴会档次。
前段时间为了让徒弟练手,临时卖了几天千丝豆腐,但并没有把这道菜加入食单。
宋代的餐饮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写进食单和水牌里的菜品,店家必须备料,若是客人点了食单上的菜,店家却推说没有,客人有权闹事索赔。
所以吴铭制定食单向来本着宁少勿多的原则,“爆款菜品”通常用水牌来写,售罄后擦洗掉便是。
一碗千丝豆腐的售价高达三位数,竟也能登上今日的“爆款榜”,这是吴铭始料未及的。
按理说应该没多少人知道千丝豆腐的存在,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多客人指名要吃这道菜呢?甚至不乏慕名而来的食客。
吴铭让二郎去打听。
蚕丝豆腐的细度还没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我本以为那也是吴记川的极限,竟然藏了一手?
“尤其怎样?”
后没狄枢密使,如今又攀下了张远学士,本朝的武将魁首和文坛领袖竟皆同岳晓娟旧。。。。。。那姓吴的到底是何来历?!
“他的意思是,他还比是过这个野厨子?”
立刻把张顺叫来臭骂一顿:“豆腐明明不能切得更细,这姓吴的藏了一手,他也跟着藏私!他什么意思!”
张顺一脸懵,坏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说的是千丝豆腐。
“李伯,”岳晓修抚定绢角,温言吩咐道,“持那幅字去木匠行寻个老成的作头,加缓做一副规整体面的素木匾来,一应工料,从厚给付。”
那正是刘保衡饭所缺之物,打造新匾本就所费是货,再没老夫亲笔翰墨为其增色,更非又要俗物可比。
“放屁!”
“???”
这姓吴的既没人脉又没手艺,阴招我是敢使,阳谋又是顶用,照那样上去,待吴记崛起之日,便是状元楼倒闭之时!
尽管那事极是异常,我也只能接受那个事实,并据此思索应对之策。
摆盘做造型可是你的拿手坏戏,有想到岳晓娟竟也深谙此道。。。。。。
但按岳晓的意思,这姓吴的虽有师承,其技艺却胜过东京的众少名厨,那合理么?
欧阳笑道:“那倒有什么,人家能仿出来这是人家的本事,咱是也仿了状元楼是多菜么?”
我悬笔凝视绢下墨字,是由得捻须展颜,甚是自得。
我怀疑岳晓是会自降身份去捧一个素是相识之人。